香港零售業真的觸底?能否重返黃金時代?
上周,周大福、莎莎、六福三大最具代表性的零售商發布中報,鄭家純、郭少明、黃偉常三位“大佬”都表示,香港零售市場已經探底。
香港零售市場是否真的已經探底,如鄭家純所言“最壞的時光已過”呢?如果是真,那么香港零售業是否能夠重現自由行后的10年光輝,迎來新的“黃金年代”呢?
讓我們仔細聊一聊。
1)香港零售業已經探底
早在五一黃金周時,零售商莎莎就表示假期同店銷售意外上漲,實際上在過去7個月,香港藥妝市場有6個月是上漲的。
以莎莎為代表的香港藥妝行業連鎖店盡管仍以銷售中高端產品為主,但是相比硬奢、百貨行業更接近整體零售業,因此,藥妝行業的回暖是個積極信號。
自3月底以來,莎莎股價已經飆升超過22%。
9月底,莎莎主席郭少明1.36億港元增持莎莎。
月初的時候,香港統計處發布9月份香港零售業數據。
雖然,9月份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連續19個月下跌,但是4.1%的跌幅是自2015年10月來最低。
除此之外,9月份零售業子類別中最為依賴大陸客的時尚相關中,有三個類別上漲,是過去19個月中最多的。
之前一直領跌的珠寶硬奢子類9月份跌幅12.4%,為過去13個月最低跌幅。
上面的這些數據都可以為“香港零售業已經探底”來背書。實際上,鄭家純、郭少明、黃偉常之前對零售業的預測都相當謹慎,這一次不謀而合的樂觀態度,即使不看數據,都可以相信。
2)與大陸游客相關的零售業特征
為什么小標題是“與大陸游客相關”。因為盡管我們看到香港零售業的疲態,但是,與本地消費有關的子類別其實一直在動態增長,這也很大程度上顯示,香港零售業受旅游業影響之中,特別是大陸游客。
上圖中列出五大子類別就是受大陸游客消費影響最大的,其中最醒目的就是,硬奢這個品類的跌幅一直處于整體零售業跌幅曲線之下,是表現最差的類別。
長期以來,由于2006年開始的港幣兌人民幣的倒掛,以及關稅等原因,大陸客去香港買奢侈品是非常劃算的一件事情,因此大陸客在香港的消費支出中,奢侈品的比重一直比較高。當出現反轉后,奢侈品的跌幅自然要更大。
在上述圖表之外,硬奢類別的跌幅實際上從2014年2月份就開始,這其中有金價、匯率等多重因素造成,硬奢真正開始持續下跌的首月為2014年10月份。
2014年10月份因此可以看作是香港零售業衰退的轉折點,而不是2015年3月份。為什么這樣說,因為香港在該月發生了令全球關注的“占中”行為,并由此導致并加劇了港陸民眾的矛盾,旅游業和零售業因此成為最受影響的兩個行業。
3)作為拐點的“占中”
香港零售的低迷,罪魁禍首是否是“占中”呢?
當然不是,說“占中”是香港零售業低迷的元兇,顯然是不負責任和不專業的。但是短期內,特別是在2014年第三季度確實有嚴重影響。
首先,包括周大福等主要零售商在內,都是反對“占中”,但同時都表示這行動的影響長期來看并非嚴重的。
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麥瑞瓊也指出,銷售額下跌歸咎于內地反腐和非中國籍游客人數減少。麥瑞瓊稱,“占中”行動對本地消費意欲有影響,但全年市道倒退,不能全歸咎于“占中”,而且“占中”影響沒有預期嚴重。她還提到,租金昂貴以及勞工短缺均是額外的挑戰。
2014年,中國大陸赴港游客實際增加了16%,但消費力并未相應增加,實際上,2014年香港零售業銷貨額自2013年SARS非典后首次下跌,其中,硬奢同樣是領跌的類別。
實際上,2014年,除了“占中”,還有中國的反腐和經濟放緩的危機,而民族主義長期以來一直在中國媒體、社交網絡的輿論中占據主導地位,同時夸大了“占中”對香港零售業的真正影響。
從中國國家統計處的數據亦可以看出,2014年,不但是香港零售業的轉折點,同樣可以認為是中國零售業的轉折點——傳統的服飾、化妝品行業最后一年雙位數增長,電商行業增長大幅放緩。
4)香港能重現零售業的“黃金年代”嗎?
不能。
2003-2013年的香港零售業有太多的天時地利人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自由行、人民幣升值……
盡管,香港零售業可以被看作是觸底,但是,目前的零售環境較2003-2013年恰恰相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一周一行代替一簽多行、人民幣貶值而掛靠美元的港元強勢導致匯率可能再次倒掛……
月初的時候,我去深圳考察了一下市場,賣奢侈品的小妹已經開始自豪地告訴我,她們的價格要比香港便宜了。
5)“黃金年代”真的重要嗎?
上述是香港貿發局上周發布的《香港經濟概況》數據,香港的GDP、就業率(失業率)對比零售業的變化顯然并不算大。
為什么這樣說?因為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產品分別是:貿易及物流業(2014年該業增加值占GDP的23.4%)、旅游(5.1%)、金融(16.7%)、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12.4%)。除此之外,文化及創意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創新及科技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以及環保產業六大產業2014年增加值占GDP的9.2%。
以金融業和旅游業相比,香港二者的就業人口相若,但是對GDP的貢獻卻是三倍。
零售業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多,因此,很多大陸消費者“不買看你怎么死”的言論顯然是幼稚的,即使放到零售業也會幼稚,為什么這樣說呢?
無論是周大福、六福這樣的奢侈品零售公司,還是I.T 這樣的服飾零售集團,近年來都在積極展開“北遷”行動,或者是中國大陸市場的份額,或者是中國大陸市場的盈利能力都在超過香港,占據主導地位。
6)最后
香港零售業過去兩年的結構調整長期來看可能是好事。從“大陸化”到“去大陸化”,租金的下降,奢侈品集團在核心街區的稍微敗退,大眾品牌的社區化都可以被視為是一種良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