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造紡織行業可持續供應鏈 打通中歐綠色貿易通道
28日,由中國貿促會、歐盟亞洲轉型項目、聯合國環境署、國際貿易中心共同主辦,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和京東集團聯合承辦的“中歐可持續供應鏈高層論壇”在北京舉行。
中國貿促會會長姜增偉在論壇上表示,中國和歐盟都是全球重要的紡織品出口方和消費市場,紡織品貿易是中歐雙邊貿易的組成部分。紡織業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也是中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中國在勞動力成本、產業鏈完整性、加工配能力方面還具有一些特殊的競爭力,而歐盟在產品研發、技術設計、品牌等方面具有不可相比的優勢。可以說,雙方的互補性非常明顯,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姜增偉說,中歐紡織品貿易的持續發展體現了中國和歐盟以及歐盟各國各自分工地位的比較優勢,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給廣大的消費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他還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紡織業將進入需求導向、結構調整、創新驅動和綠色發展的全新階段,產業結構將持續優化,有效供給和良性互動的局面將加速形成。隨著歐洲紡織業的升級和紡織品市場的發展,中國紡織業貿易具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與會人士指出,紡織行業可持續供應鏈建設具有國際示范效應。事實上,可持續發展也正在成為國際貿易領域的新議題。聯合國環境署可持續生產與消費十年框架負責任查爾斯認為:“未來十年,可持續供應鏈將成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供應鏈模式,發展節能高效的可持續供應鏈系統,將會最終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三贏。”
國際貿易環節是連接國內生產和國際市場的橋梁和紐帶,貿易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供應鏈建設的關鍵。中歐紡織品貿易在中歐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特別是2005年全球紡織品貿易實現一體化以來,中歐紡織品貿易規模迅速擴大。據中國海關統計,2015年,中國紡織服裝對歐盟出口531.32億美元,歐盟對華紡織服裝出口額達到40多億美元,都比2005年翻了將近一番。
與會人士紛紛指出,紡織行業可持續供應鏈建設,不僅有利于中歐紡織品綠色貿易的發展,促進中歐紡織品貿易持續穩定增長,也將為其他行業、其他地區的貿易發展形成良好示范。
打造紡織行業的可持續供應鏈,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是整個供應鏈系統所有利益攸關方的共同責任。姜增偉指出:“中歐紡織業相關利益攸關方,圍繞彼此關心的問題進行充分探討,加強在優化可持續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質量標準等方面的交流,擴大在貿易投資、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務實合作,才能共同做大合作的蛋糕。”
京東集團副總裁傅兵認為,作為一家負責任的互聯網企業,“可持續供應鏈”已成為京東發展的關鍵詞。電子商務平臺通過可持續采購與上游供應商和消費者共享可持續發展的成果,“京東重視整個商業環節上的綠色、環保、可持續。通過智慧供應鏈增加價值、提高產業鏈績效和透明度,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鴻溝,是現階段實現供應鏈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京東還通過為客戶提供供應鏈解決方案,最多可以幫助供應商日均單量提升51%,倉庫存儲效率提升2倍。使可持續發展模式從京東延伸到上游供應鏈和下游的消費者。”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認為,“打造紡織行業可持續供應鏈,首先,要以發展生態紡織品為目標,以環境產品聲明為抓手推進紡織品生態設計和認證。其次,要推動紡織原料生產廠家開展清潔生產,鼓勵天然纖維生產企業減少源頭污染,支持化學纖維生產要優化工藝流程,研發以生物質工程技術為核心的再生纖維與合成。最后,要推動廢舊紡織品回收,發展再生聚酯纖維產業,選擇經濟合理的再生利用技術路線,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