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服裝流行,快時尚品牌也不得不做出改變
有調查數據表明,現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尤其是千禧一代),不再熱衷于新潮、廉價、月拋型衣物,他們的興趣轉向了高級材料制作的服裝,希望能把衣服穿得久一點。
很多人也愿意買二手衣。購買二手衣的人數較去年上漲了 2%。Cooper Hewitt 設計博物館的專家 Susan Brown 說,“快時尚的確很火,但是人們在二手/復古服飾方面的興趣也在提升,他們樂意學習如何縫紉和修補。全世界都在‘布魯克林化’——大家更喜歡高質、手工、有歷史意義的東西。”
這個購物季的數字似乎驗證了這句話。Deloitte LLP 發現,消費者的興趣轉向了精品小店,還有那些生產持久、高質產品的零售商,比如 Zady 和 Everlane。
Euromonitor 的數據還表明,這代年輕人比任何一代更注重服飾生產環節的“可持續性”,無論是原材料還是加工過程——他們喜歡自然材質的衣物(今年 14% 的美國消費者樂意購買這類服飾,去年則是 12.9%),也希望廠家在生產中不要大規模浪費。
今年對可持續性服飾的興趣比去年高出一截,這個“可持續”的趨勢和快時尚品牌信奉的一切原則相反。指望快時尚公司精工細作、使用環境友好材料、且不產生大規模浪費,其實是挺困難的。
不過這些公司也盡力做出了回應——自 2013 年起,H&M 就設立了一個全球性的回收項目,用回收箱鼓勵用戶循環回收他們的舊衣物。此舉的目的在于避免它們直接進入垃圾填埋場(目前有五分之三的服飾最后都會被埋在那里)。而且他們旗下還有一個“自覺系列”,這條服裝生產線上的所有衣物都完全是可持續性材料制作的。Zara 在今年九月也開了類似的一條線“加入生活”。這個系列設計簡潔,衣料完全來自可循環羊毛、有機棉和含有再生木的 Tencel。
但是根據 BBC 的統計,H&M 去年有五分之一的服裝用了可持續材料,其總量相當于 1 億件 T 恤,這和去年 180 億英鎊的總體銷售額相比根本不算什么。而 Zara 的可持續產品,也只占其全部品類的 1.5%。有人把這種情況嘲諷為“洗綠”——花錢買環保“認證”,但實際上卻沒有太多改變自己做事的方式。
其實這兩家還是有所進步的,比如近期就調低了旗下環保友好服飾的價格,讓它們和其他品類持平。Emily Bezzant 是一直追蹤時尚業的 Edited 公司的分析師,她認為降價才能讓這些公司在新趨勢中保持自己的“相關性”,畢竟多數消費者去這些店都是因為其價格低廉。目前就該迎合潮流,吸引年輕人進店買此類服飾。
H&M 的發言人 Anna Eriksson 也表達了公司在此事上的決心,“顧客們對可持續的訴求越來越多,我們認為如果還想把公司做下去,就只有這一條路可走了。” 目前他們還開始回收生產工序中的邊角料,以經過循環處理后再度投入生產。
不過,如果快時尚丟掉自己的特點,那還能叫快時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