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品質洼地? 同款鞋國外買的比國內質量好
年底將至,又迎來消費旺季,線上線下各種促銷活動此起彼伏,刺激著人們“買買買”的熱情。這其中,有些現象值得關注:
中國生產的高性能電飯煲,卻不在“出生地”銷售;一雙國際大牌的運動鞋,“漂洋過海”買回來的比國內買的更耐穿;境內企業生產的牛肉丸,外銷品質水準比內銷高出一個檔次;國外品牌的同款小汽車出現質量問題,全球召回時唯獨“中國例外”……
不少消費者發現,同樣的商品或服務,國內看到的、買到的,品質往往比國外“差點意思”。那么,我們是不是成了全球市場的“品質洼地”?
品質“內外有別”普遍嗎?
外銷內銷是兩個標準、兩條生產線,一流產品外銷、二流產品內銷,這在國內一些行業似乎成了“慣例”;有的國外品牌在國際市場和中國市場搞雙重標準,品質“內外有別”屢見不鮮。
“國外買的籃球鞋穿一年還好好的,國內買的穿倆月就壞了,質量差別真不小。”北京市朝陽區某高校大三學生徐偉對記者說。徐偉愛好籃球,去年出國時買回一雙籃球鞋,雖是國外品牌,但產地在中國,穿了一年沒出問題。經他推薦,一位球友在該品牌國內專賣店買了一雙在中國生產的同款鞋。沒想到,短短兩個月后,朋友鞋子的減震氣墊正式“報廢”。
國內國外的球鞋質量差別有多大?徐偉又做了一次更精確的對比:他先托人從國外買回一雙籃球鞋,又到國內商場買了一雙同品牌同型號的鞋子。之后,他輪流穿著兩雙籃球鞋打球,結果國內買的鞋子半年左右“開幫”了,而國外買回的鞋子卻沒有出現任何問題。“不得不說,這其中還真有文章。”
一些國內廠家的產品,外銷比內銷質量高一個檔次
深圳市羅湖區居民關建經常到香港采購商品,尤其是食品。他發現,香港超市的很多蔬菜、雞肉、豬肉等生鮮產品來自內地,品質卻比內地市場的更棒。以牛肉丸為例,香港買回的牛肉丸,口感比國內超市銷售的產品好。“配料無非是牛肉、豬肉、玉米淀粉等,但吃起來就是不一樣。”關建告訴記者。
外銷內銷兩個標準、兩條生產線,一流產品外銷、二流產品內銷,這在國內一些出口行業早已成為“慣例”。拿食品行業來說,數據顯示,我國食品出口合格率持續保持99%以上的高水準,而內銷食品在“多年整頓”的背景下,合格率在90%左右。這幾個百分點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些行業國際國內“不同線、不同標、不同質”的尷尬。
一些國外品牌,在國際市場和中國市場搞“雙重標準”
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在國外頗守規矩的知名洋快餐,到了中國后,卻變得有些“懶散”,食品安全的弦并沒繃緊,近年來接連被曝光食品安全事件。2014年上海福喜就因大量采用過期變質肉類原料并供應給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餐飲企業,引發廣泛關注。
出現問題后,國外品牌在中國的處理方式也很“傲慢”。今年7月,宜家因部分櫥柜產品存在安全隱患宣布召回,起初沒有把中國市場放在召回之列,最后迫于輿論壓力,才召回中國市場的隱患產品;9月,韓國三星宣布,因電池缺陷問題,召回在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銷售的“NOTE7”型號手機,但不包括中國;日本東芝公司先后對存在質量缺陷的筆記本、彩電、洗衣機、手機等產品進行多次全球召回,卻很少顧及中國市場……
“在不少消費領域,國內目前確實處于品質洼地的狀態。”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說,國內消費者對品質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高品質供給相對不足。商品和服務品質“內外有別”的現象,進一步加劇了消費市場供需錯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