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新零售你就out了!無距離、有設計才能滿足“挑剔”的新一代
眼下,“新零售”已然成為一種新時尚。傳統零售與電商之間呈現相互包容、相互彌補的關系,讓消費者更加便利地“買買買”,尤其是面對時尚品牌的主力軍——年輕一代,無距離、有設計的“新零售”正在充分滿足他們的購物欲望。
何為“新零售”?即零售商和電商向彼此延伸,線上線下的融合,形成新的消費和生活模式。從全球來看,零售商和電商都在由單一渠道向復合渠道和全渠道過渡。但是我們也不能狹義地將“新零售”理解為就是線上線下的互動和融合,全渠道只是新零售的一個組成部分。網紅經濟、個性化推薦基礎上的用戶交互行為、用戶購買動線的改變等等,都應該被納入到“新零售”的考慮當中。
“新零售”理念最早由阿里釋出。在2016年阿里云棲大會上,阿里董事局主席馬云首次公開提出,純電商時代很快會結束,未來的10年至20年,沒有電商只有“新零售”。線上線下和物流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誕生新零售。之所以提出“新零售”理念,一方面是因為阿里巴巴意識到傳統電商的“天花板”,以簡單商品交易為主的電商模式趨于飽和,電商需要在日漸放緩的流量增長中挖新機會點;另一方面,在技術和相關條件催化下,零售業已進入一個新階段。線上電商僅是一個零售渠道,物流、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發展,讓包含電商渠道的零售業得以進化到新階段。
以今年“雙11”為例,淘寶平臺線上線下打通的店鋪超過100萬家,大部分采取全渠道融合,線上下單+線下發貨+物流的模式。其中,太平鳥品牌通過線上銷售、線下門店參與的方式再次創造銷售奇跡,旗下五大品牌銷售額均創新高,總銷售額達6.15億元,相比去年增長61%,其中無線端交易占比更是超過90%以上。目前,太平鳥的電商業務不涉及任何生產設計環節,所有產品均來自線下,價格體系也由線下業務部門制定。而最初,太平鳥的電商平臺也推出過線上專供款,但是經過市場檢驗,網絡專供品對于全渠道是并無益處的。一旦完全實現線上線下打通,便不需要進行產品區分。只要將游戲規則定好,顧及到傳統業務部門的利益,同款同價實際上不會引起太大沖突。
除了線上線下充分融合,太平鳥重點打造的物流平臺也為品牌的“新零售”變革起到助推作用。數據顯示,11月11日零時20分,太平鳥慈東物流基地就發出了當天第一件貨物,商品在各種機器間繁忙地自動流轉。20分鐘后,最快一單貨物已經送達。作為以互聯網為基礎重點打造的現代商業基礎設施,物流平臺和信息平臺、資金平臺、支付平臺等平臺,一起構建了太平鳥線上線下全渠道購物的基礎。在這里,只需一兩個管理人員,就可以控制大小件商品的全自動存儲與補貨操作,預計最高日均出貨量可達120萬單。
不僅是品牌物流升級迅速,作為阿里新零售戰略的重中之重,阿里當前除了智能物流平臺菜鳥網絡外,還牽手蘇寧和點我達,發力物流配送。菜鳥網絡目前已和100多家快遞企業、3600多家專線運輸公司建立合作關系,“最后一公里”自提點4.6萬個。同時,蘇寧物流擁有的8大物流中心、12個自動化分揀中心、48個區域物流中心和660個城市轉運中心也為阿里的線下注入更強動力。
不只是阿里平臺,上月底京東正式推出“京東物流”的全新品牌標識,并宣布將其物流以品牌化運營的方式向社會開放,為第三方商家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務。這意味著京東商城試圖通過自營物流的開放,面向用戶探索更多“新零售”的機遇。
阿里研究院高級專家吳坤曾表示,未來新零售的模式有以下3個特征:一是消費場景化、無需搜索、按需推送,虛擬與現實結合的一種新經濟模式;二是“新零售”從“物以類聚”走向“人以群分”的時代,用社群認同取代品牌認知,移動互聯網使得人們的社交屬性變得越來越重要,社群經濟正在崛起;三是IP崛起,“電商+內容”正在出現令人興奮的化學反應。沒有電商的內容無法持久,僅靠情懷沒有變現是不行的,沒有內容的電商只是賣貨,比拼價格,道路也會越走越窄。
隨著互聯網價格透明化,大家關注的不只是線上或是線下,而是后端供應鏈效率優化。未來隨著大數據積累,消費者畫像更加全面的C2B時代就會到來。不管“新零售”模式如何發展,必須要圍繞用戶的個性定制和快速響應能力展開,加強消費者中心化策略。消費者中心化是將產品和服務的研發及交付與消費者當前及未來需求相結合,從而使消費者對公司的長期經濟價值最大化。從根本上理解,消費者是品牌最重要的顧客,不僅要投入大量資源了解消費者想要什么,還要及時交付他們想要的東西,從而創造一個穩定的、有利可圖的、利潤大于以往的市場。
未來,在“新零售”模式提升后的商業維度下,消費者在一個多元化的購物中心通過一個立體化購物方式,就能夠真正實現線上線下無障礙的一體化消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