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縫紉機:“噠噠噠”踏出兒時記憶
日子越過越快,轉眼間我的孩子有6個月大了。母親來省城看望我們,給孩子帶來一些手工棉襖。“這些都是你姥姥給孩子做的,她嫌買的衣服不合適,用的布料不軟和,早早就開始給孩子做衣服。這次聽說我要來省城看孩子,就囑咐我把衣服帶來。雖然不好看,但這是老人的一片心意。”母親說。花花綠綠的棉布,就連紐扣都是手工制作的,摸著密密麻麻的針腳,不禁讓我想起兒時的自己。
年幼時總穿姥姥做的衣服,從棉褲棉襖到單鞋棉鞋。每到寒暑假,都會去姥姥家住上一段時間,最喜歡的就是跟著姥姥描花樣兒,小狗、小兔、荷花、菊花……她總是換著花樣給我們做衣服。忙碌了一整天到了晚上做飯喂飽了一家老小,她又坐在縫紉機前埋頭專注于手里的活計,為家人縫制新衣、修補舊裳或者趕制床單被套。在昏黃的燈光下,她一邊用手推送著跳動的布料,一邊雙腳有節奏地踩著下面的踏板,縫紉機“噠噠噠”聲一直響到深夜,那種特別的溫暖恐怕永遠都會記得。
每個小女孩都有一顆愛美的心,我到了上學的年紀,看見其他小朋友都穿著皮鞋、帶花邊掐腰的小棉襖,再看看姥姥做的棉鞋、棉襖,樣式古老又難看。為了不穿這些衣服,自己沒少動心眼,沒事就往水里踩。臘月寒冬,手工棉鞋沾上雪,濕了不好干,母親看著老式棉鞋在冬季穿確實不合適,就給我買了一雙新皮鞋,當時心里偷偷樂開了花。從那以后,姥姥送來的衣服、鞋子就越來越少,看著窗戶下擺放的縫紉機上嚴嚴實實蓋著單子,我的心踏實了不少。
“縫紉機,曾經是人們生活中 老四大件 之一,與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共同代表著上世紀70年代的 富有 。改革開放后,人們穿衣的需求大了,但買衣服太貴,很多家庭主婦練就了自己做衣服的本事。”母親說,一根帶子、兩個輪子、一根鋼針就可以工作了。
老人們對它是有感情的,縫紉機也是姥姥的心肝寶貝,逢人就夸自己的縫紉機當年如何如何了不起,雖然幾十年不用了,但在姥姥的精心照顧下仍像新的一樣,即使它只是安靜地擺放在那里,卻能發出時代的聲音。
時光荏苒,兒時的記憶很多已經遺忘,有些也變得模糊,可縫紉機卻長久存在于我的腦海不曾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