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大舉辦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講堂
日前,天津工業大學紡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講堂在藝術與服裝學院舉行。滿繡傳承人、慶陽市香包繡制傳承人、隴繡傳承人、定州王氏緙絲傳承人分別為同學們作了精彩的報告,結合圖片實例詳細介紹了自己所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特點。
定州王氏緙絲第七代傳人王鵬巍從為什么做緙絲以及緙絲的歷史、制作工具、流程等各個方面解釋了為什么現如今故宮極度缺少緙絲人才,同時也分享了自己拜師學藝艱難而又有趣的過程。
傳承人將自己的作品帶到現場并結合作品詳細為同學們進行了講解,耐心地解答了同學們的問題。隴繡傳承人鄧世賢介紹了用枸樹皮七十二道工序所制造而成的古宣紙,其特點是不澀不滑,知名書法家評價說在這紙上寫字如同喝名酒般享受。鄧世賢用農村最常見的麥稈制作的創意畫吸引了同學們的目光。鄧世賢表示,公司正準備將麥稈畫制作成賀卡出口英國,這既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推廣,同時也體現了天然、節能和環保的特點。
據悉,天津工業大學作為文化部首期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普及培訓的參與高校,目前已承辦了3期培訓班。在每一次培訓期間,學校均重視傳承人對大學生的傳統技藝知識普及以及大學生與傳承人的溝通交流。為了使同學們的創意設計和傳承技藝有機結合,傳承人將會為同學們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和實踐基地,并簽訂就業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