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廣州成都武漢大關店 Gap中國戰略成疑
2017年1月3日報道:上周,廣州天環廣場的Gap 蓋璞和Old Navy 老海軍專賣店突然結業,經無時尚中文網報道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多位消費者向無時尚中文網反映,Gap和Old Navy 在中國大陸多個城市關閉了多間店鋪。
據消費者反映,Gap和Old Navy的上海五角場合生匯店、Gap 武漢凱德武勝店、Gap 成都來福士店均關閉。
隨后,無時尚中文網立即查閱Gap和Old Navy的中國官網發現,Old Navy 廣州天環和上海五角場店已經從網站消失。而在Gap中國官網上,廣州天環廣場店、上海五角場店、武漢凱德武勝店、成都來福士店仍然在列,除經無時尚中文網確認關店的廣州天環店外,無時尚中文網記者致電另外三間門店,其電話不是無人接聽即是空號。據兩個品牌中國官網數據,目前Old Navy 在中國大陸運營門店數為13間,而Gap 在中國大陸運營有約130間門店。
上周,無時尚中文網就在中國大陸連續關閉店鋪事件向Gap Inc. (NYSE:GPS) 蓋璞集團中國公司郵件問詢,截至無時尚中文網發稿時間,該公司未予回應。
不過,在Gap和Old Navy 廣州天環店關閉的報道中,有疑似消息人士留言稱,該公司在“進行較大的戰略調整”,并表示具體情況“暫時不太方便透露太多”,而隨后,該疑似消息人士更是刪除了上述留言。
1月3日周二,無時尚中文網再次查閱Gap中國官網,上述電話無人接聽或空號的店鋪依然在列,而廣州天環店同樣在列,直到下午四點左右,廣州天環店才從網站突然消失。
盡管Gap Inc.蓋璞集團陷入掙扎已經數年,且過去兩年持續進行關店精簡成本,不過,其中國大陸市場的上述關店行為仍極不尋常。
Gap Inc.蓋璞集團在2010年進入中國市場,是四大快時尚集團中進軍中國市場最遲的集團,其大陸目前的約140間門店亦是四大快時尚集團中最少的,遠低于門店最少的Zara的180間左右。不過,2014年升任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總經理的Abinta Malik 此前曾表示,希望大中華市場未來成為集團的第二大市場。
據無時尚中文網數據,目前Gap Inc.蓋璞集團的第二大單一市場為同屬北美的加拿大市場,截止10月29日三季度,加拿大市場錄得2.89億美元銷售,占比8%,較上年同期有一個百分點的提高,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市場整體份額為10%,與上年同期持平,不過亞太市場包括多個國家市場,而大陸市場門店約占亞太市場的三分之一,大中華市場門店約占亞太市場的40%。
Gap Inc.蓋璞集團執行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Abinta Malik
Gap Inc.蓋璞集團現任大中華區總經理Abinta Malik 上任于2014年底Gap Inc.蓋璞集團在中國突破百店之際,時任集團大中華區總裁Jeff Kirwan 柯偉杰升任Gap 蓋璞品牌全球總裁,而Abinta Malik由Gap 蓋璞品牌全球在線業務高級副總裁調任大中華區總經理。
在Abinta Malik 的linkedin頁面,她號稱其帶領的Gap Inc.蓋璞集團大中華業務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由于Gap Inc.蓋璞集團一直不披露單獨大中華市場業績,因此并不清楚集團目前中國市場具體運營數據,而截至2016年1月月底的2015財年,集團亞太市場整體營收為15.02億美元,占比9%。
2015年,Abinta Malik在接受IMA Asia采訪時表示,2015年底集團在大中華的門店將達到160間,不過據無時尚中文網根據集團兩大品牌中文網站統計,Gap Inc.蓋璞集團在大中華區運營的總門店數為152間,其中包括Gap 的97間大陸店、7間香港店、9間臺灣店,以及Gap Oultet的24間大陸店和2間Gap 大陸清倉店。不過,若撇除已經關閉,但仍然官網在列的門店,過去一年,Gap Inc.蓋璞集團在中國的門店擴張實際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作為后來者的Gap Inc.蓋璞集團,目前面臨中國服裝市場的高速放緩,同時面臨有史以來最激烈的競爭,而效率對于目前的Gap Inc.蓋璞集團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該集團的Old Navy和Banana Republic香蕉共和國兩個品牌此前先后分別退出日本和英國市場。
在中國市場發展6年后,Gap Inc.蓋璞集團“存在感”仍然微弱,這或許是Gap Inc.蓋璞集團在中國進行關店、調整策略的原因之一。以該集團品牌目前在中國市場的認知度和競爭力,或許無法承擔繼續擴張的壓力,尤其面對的是仍然每年雙位數上漲的零售租金和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相反,該集團的平均坪效卻在下降,2016財年前三季度總坪效為240美元/平方英尺,低于2015財年同期的246美元。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Gap 品牌是四大快時尚品牌中唯一一個同時入駐Tmall.com天貓和JD.com京東的品牌,考慮到Abinta Malik的電商業務出身,更加側重在線業務發展可能是集團在中國發展更為謹慎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