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聞引起新爭議,德司達偷排事件為何不斷發酵?
日前,一則被中國上市公司龍盛集團收購后的德國名企德司達下屬德司達(南京)染料有限公司因夜間向運河偷排廢酸2698.1噸被判罰2000萬元的消息在各大媒體曝光,這則“新聞”引起不少圍觀群眾的質疑:懲罰措施過輕。
廢酸被偷排到新通揚運河和泰東河鹵汀、河交叉處。
經記者仔細辨別,發現這并不是一則新聞,而是2014年發生的舊聞,且2015年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經發布公告。內容如下:
事件原委↓↓↓
2014年,德司達(南京)染料有限公司負責廢酸處置的公司執行助理勾結相應人員將公司廢酸直接排放至泰東河和新通揚運河水域的河道中。經專業評估,其排放的2698.1噸廢酸硫酸平均濃度為59.34%,數值超過構罪標準數百倍,且因偷排地點河網密度高、水系豐富,已經引起相鄰區域多處水廠被迫停產停水。同年5月,揚州市江都區環保局在碼頭上發現丁衛東的船上裝有刺激性不明液體。隨后,江蘇省高郵市檢察院將案件提起公訴。德司達(南京)染料有限公司也被列為污染環境罪的單位犯罪主體。一審判決后德司達公司上訴,直到去年10月8日,江蘇省揚州市中級法院終審維持原判。
偷排現象為何屢禁不止?
這則舊聞在最近的廣泛傳播中,人們都對其表達了強烈的憤怒。主要質疑聲都圍繞判罰太輕展開,甚至有業內人士指出:低廉的犯罪成本才會讓這些企業鋌而走險!
這并非印染行業個案,就在這一案件終審判決前,2016年6月,楚源高新子公司華麗公司私自鋪設排水管道,擅自將六車間未經處理的磺化對位酯和鹽析小品種生產廢水通過該管道繞過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后,接入企業向長江排污的管網內直接排放至外界水環境,依規罰款2186萬元。
低價罰金是助長企業偷排等違規手段的溫床。2015年4月,浙江龍盛控股有限公司通過直接將調節池的污水排入園區污水管網的方式,規避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監控,罰款人民幣10萬元。2014年,閏土股份全資子公司江蘇和利瑞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涉嫌偷埋固體廢料,經過相關部門檢查,清理污染土壤40余噸。當地環保部門處處罰金20萬元。
“企業之所以偷排污水主要存在的原因很簡單,處罰成本低,治理污水的成本高,影響了企業的利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中國紡織報》記者分析:“染料屬于高污染行業,其廢水具有色度高、含鹽量大、COD值高等特點,同時還伴有有毒廢氣、廢渣的排放,對環境危害性極大,僅分散染料每噸的廢水處理運行成本就在千元上下。”
據悉,2010年以前,德司達生產時產生的廢酸都是先中和處理,PH值達到要求后,再將廢水送至勝科污水處理廠處置,但這樣處置花費昂貴,每噸的處置費用需要約3000元。而私下將廢酸排至河道中,每噸處置費用僅為580元。
高額罰單能否藥到病除?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鐵腕治污的辦法已經在各地開始執行。“不留情面、動真碰硬”,是去年環保督察帶給紡織人最深刻的印象。從6位數到8位數的罰金跨越,到事無巨細地問責抓人,一系列政策和治理辦法都反應了政府的環保決心。
鐵腕治污后真的能將企業違規行為斬草除根嗎?“加強管理可以解決占中國污染50%以上的問題,現在在環境管理上做得非常不好,穴位找到之后,扎針還要扎得準、扎得狠。”天津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的胡寶林說,現在的問題是制定的有效通用的政策、措施沒有好好落實,“比如,城市規劃和產業結構這些問題,我剛大學畢業的時候,就提出了嚴格城市規劃,防止攤大餅,現在仍然在說這個問題。”在胡寶林看來,落實不力是癥結。
“很多紡織集群在近些年發展迅速,當地在治污設施的建設上沒有長遠規劃,問題日趨明顯。”業內人士建議,遇到此類情況,應由政府出資建設治污設施,將重污染企業的污水以管道的方式輸送到治污企業,統一進行治理。
此外,環境法專家孫佑海呼吁,公共政策應讓掌握最先科學技術、嚴格遵循法律法規、履行環保責任的企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在立法上,要真正實現利益平衡,就必須廣泛吸納社會公眾意見;而要實現執法上的平衡,就是要嚴格執法、嚴格司法。同時,要給文明守法者,給保護環境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
攻克技術才是根本問題
滾滾污水,不僅污染了環境,更直接威脅當地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但該事件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德司達是全球最大的紡織染料制造商,這樣掌控全世界染料行業話語權的名企都尚且如此,肆意偷排,中小企業又是如何呢?且德司達在被龍盛收購前原為德國企業,一向以高標準、嚴要求著稱的德國企業是走進中國后入鄉隨俗、改頭換面了?還是另有其因?
上海新發明高新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羅海航表示,這件事的背后除了譴責、處罰偷排公司外,需要更加重視的是,染料的生產環保問題仍然是世界性的難題,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國外企業在染料領域仍然沒有研究出好的環保生產技術。
染料行業是用酸大戶,每噸染料需用硫酸2噸左右,但是只有10%左右的硫酸作為有效置換基進入反應,其余大部分是以低濃度(10%~30%)的稀廢酸排出。染料廢酸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已成為染料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
目前,大部分染料企業對于低濃度廢硫酸的處理,還是采用傳統石灰石中和的治理辦法,但處理后會產生大量高COD的化工石膏和廢水,造成二次污染。近年來,國內幾家大的染料上市企業,加強了廢硫酸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開發出先進的綜合利用技術,如浙江龍盛用廢硫酸生產減水劑,浙江閏土用廢硫酸與工業鹽反應生產鹽酸和硫酸鈉,江蘇亞邦染料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氰尿酸項目等。
染料行業將有何波動?
盡管是2014年的舊聞,但這幾日的集中報道,也許會對德司達再次造成影響。
有人說,德司達染料倒下了,國內其他幾家染料企業應該會迎來更多機會。對此,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的是,整個印染行業都將引起大眾以及相關部門更嚴厲的監管。
德司達事件讓人不禁聯想起2014年的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2014年9月,媒體報道,內蒙古自治區騰格里沙漠腹地部分地區出現排污池。當地牧民反映,當地企業將未經處理的廢水排入排污池,讓其自然蒸發。然后將黏稠的沉淀物,用鏟車鏟出,直接埋在沙漠里面。
事件曝光后,國內最大的分散染料重要中間體還原物生產企業寧夏明盛染化公司生產裝置被關停,當時市場上70%的供給能力瞬間蒸發。很多人認為,在明盛被查處后,另一家生產還原物的龍頭企業——浙江龍盛,因其是國內唯一一家采用清潔環保工藝生產的企業,定會受益匪淺。
但事實并非如此。浙江龍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曾表示,公司投巨資開發出的清潔環保的新工藝并沒有得到市場的充分認可,落后生產工藝的退出也沒有讓先進技術獲得更多的市場空間。說到底還是成本與利益的問題。
但專家預測,隨著國家對環保要求不斷升級,以及紡織染料的技術含量和綠色壁壘的提高,未來行業競爭格局將會定位在中高端市場、環境友好的工藝技術以及高附加值的功能性產品,未來的大趨勢將是趨于集中。相應的,紡織染料行業也將向具備技術、服務優勢的龍頭企業集中。未來幾年我國染料行業銷售收入將繼續保持平穩增長,預計年均增速維持在6%~8%之間,到2018年我國染料行業銷售收入將突破1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