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無疑是溫州鞋業著力引導培育的產業發展方向
近年來,在要素成本上升,資源和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溫州鞋業面臨著如何“由小到大,由大到強”的挑戰。
決意徹底告別過去低小散、告別傳統落后的生產格局后的鞋業何去何從?能否從各方面實現價值鏈的提升?在中國制造2025的宏大戰略中又該怎樣找到自身的位置?面對這些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2016年我市制鞋行業以召開研討會等方式凝聚行業共識——溫州鞋業業要想突破困境,必須要從生產、服務和設計等環節進行智能改造升級,實現從溫州制造向溫州智造跨越。
優勢如何再造——從制造向智造轉型升級
曾幾何時,溫州鞋業以低成本優勢快速占領全球市場。近年來,由于要素成本上升、互聯網等新業態的沖擊,這些強項正在弱化,甚至成為經濟轉型的“攔路虎”。
市鞋革行業協會執行會長謝榕芳認為,當前溫州鞋革行業低小散,技工短缺、融資難、外需不振和設計研發人員短缺等現象尤其明顯。皮鞋是溫州主要的塊狀經濟,依托的正是集聚集約所產生的低成本和批量生產。在互聯網和電商的沖擊下,溫州鞋革行業能否順利嫁接新經濟、新技術重現輝煌,某種程度上決定整個行業的轉型成敗。
華中科技大學溫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究院陳曦認博士認為,提高溫州制鞋業的競爭力,就必須要提升制造的技術核心,走‘智能化’的道路,建立制鞋行業智能制造技術體系框架是勢在必行。
智造短板怎樣補——個性化定制潛力無限
近年來全市大幅度、全方位的“機器換人”深化演繹,帶動了一批溫州制鞋裝備制造企業瞄準高端裝備產業,引進或自主開發智能裝備,涌現出康奈、金帝和奧康等一批智能制造的龍頭企業。
另一個愈來愈明顯的趨勢是,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更加明顯。“產品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而服務在制造過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逐漸形成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的產業形態——服務型制造。”溫州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施凱說,智能制造是不僅只是生產領域的概念,智能設計是其中一塊重要內容,將成為制鞋行業提升供給側的另一大方向,如采用運動生物力學技術指導鞋類結構優化和材料選擇優化,實現舒適、功能和高效設計。
更為普遍的現象是,工業設計、系統集成、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自成體系,為制造業提供專業服務的第三方公司越來越多,這也為大規模定制提供無限商機。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戰略與規劃研究所所長鞠恩民是較早研究大規模定制的專家,他認為,升級后的大眾消費要求鞋業生產走向專業化、定制化、個性化的需求越來越高。
盡管這幾年智能制造概念紅火,但實施起來并非易事。對此鞠恩民建議,智能化改造不能盲目跟風,鞋企更要關注產品質量和制造工藝的創新,要根據自身的產品、市場和顧客特點有針對性進行智能化生產和服務的改造方是上策。
“軟實力”從何提高——建立健全智造標準體系
“智造”,無疑是溫州鞋業著力引導培育的產業發展方向。如果說“互聯網+皮鞋”開拓了銷路、提升了用戶體驗,那么“智造”則是將皮鞋賣出好價錢的“殺手锏”。
具體路徑如何實施,與會專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而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溫州研究所所長方巖提出的“標準化是實現智能制造必由之路”這一觀點立即引起與會專家的共鳴。
“汽車生產商就是通過標準零部件進行快帶組裝,實現快速生產。”方巖認為,應該用模塊化設計,形成部件標準化和供應標準化,打通智能化制造通道,實現快速化生產。
國內外制鞋龍頭企業之所以強大,往往是這些企業制訂智能制造的相關標準上升為行業和國際標準,這就意味著它掌握了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