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縫紉機二三事系列”之聞力生教授與縫紉機行業的不解之緣
人物簡介
聞力生,東華大學(前中國紡織大學)教授,前中國服裝集團公司總工程師?,F社會兼職有:中國服裝智能制造聯盟專家組副組長,中國商業聯合會洗染業專家委員會主任,上??p制協會專家,中國紡織建設規劃院專家,中國服裝協會科技專家等,長期從事機械設計和服裝工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主持和承擔國家“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計劃中的服飾文化與高新技術方面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以及部三項費用課題的研究和創新,獲多項國家級和部級科技進步獎。代表著作有《國外服裝機械》、《服裝科技與文化》、《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等。“八五”期間承擔“國家863項目”—“服裝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應用示范工程”,項目完成后,于1996年11月被評為“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先進個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2003年及2004年作為“中國紡織服裝專家團”成員兩次赴非洲,為非洲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贊比亞等國制訂紡織服裝工業發展規劃,受到中國商務部的表彰;2006年被中國商業聯合會授予“全國洗染業功勛人物”稱號;2009年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修訂版)紡織服裝學科,受到黨中央宣傳部李長春等領導同志的接見和表彰?,F在著重服裝工業的信息化、網絡化、自動化、智能化等工程技術方面的研究咨詢、教學和培訓。專長于服裝機械及工業洗滌設備以及服裝材料等學科。
聞教授做了一輩子的教書匠,搞了一輩子的科研工作。從1960年到1992年,一直在東華大學當老師直至教授,從事機械設計課程教學和研究工作。聞教授說:“那時候的機械設計課程中,雖然沒有縫紉機機械的設計,但是縫紉機作為一個比較全面的機械機構,讓我這個高校老師十分感興趣。”由此,聞教授注定與縫紉機行業有著不解之緣。
結緣從論文開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剛開始不久,全中國的制造業百廢待興。有了國家政策層面上的支持,縫紉機行業的發展蒸蒸日上。
當時,上海的縫紉機研究所、高校和縫紉機廠一起研究縫紉機制造的技術問題,關系非常密切。由于縫紉機廠對縫紉機的設計一般只限于品種、結構、功能和作用方面,在縫紉機制造的運動學、動力學分析方面研發力量不夠,所以縫紉機制造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基本上是由高校來進行的。
八九十年代在上海的諸多高校當中,對縫紉機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研究比較專注且頗有名氣的主要有四五個教授:同濟大學的俞懷正教授、上海工業大學的殷鴻梁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的鄒慧君教授、東華大學的華大年教授和聞力生教授。聞教授在教學期間撰寫了許多與縫紉機研究相關的論文,均發表在國內著名權威期刊上,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其1992年由副教授升為教授時期刊發在《縫紉機科技》上的一篇論文——《工縫機上下差動送料系統的分析研究》。
“當時家用縫紉機還是縫紉機行業研究的主體,研究工業縫紉機的比較少,而工業縫紉機中的針刺、鉤線、挑線、送料四大機構中以送料機構較為復雜,所以我特選工業縫紉機送料系統的分析研究作為我升教授時期的主要論文。”想起當時的經歷,聞教授頗感自豪地說。
見證“飛躍”的快速飛躍
眾所周知,“飛躍”是國內知名縫制設備生產商之一,也是縫制設備行業的“中國馳名商標”,而“飛躍”的快速飛躍與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GN6包縫機的技術轉讓密不可分。
由上海市縫紉機研究所主導、聞教授參與研發的GN6包縫機產品,在當時算得上是全國領先的科技產品。現在的“飛躍”董事長邱繼寶先生當時慧眼識珠,率先從縫研所引進了GN6包縫機的技術,開始了生產和銷售。“飛躍”由此乘上改革的東風,邁出了大踏步向前發展的步伐。
引進格柏S-91自動裁床三套
在國家“六五”、“七五”計劃實施的那十年當中,縫紉機行業仍然是以家用縫紉機為主,工業縫紉機所占的份額非常小,而進口工業縫紉機都是需要拿到審批資格才能購買的,國內物資資源及技術力量都比較匱乏。國內服裝廠加工服裝當時只能靠最基本的平縫機、包縫機和最簡易的熨燙來完成,這種生產方式是相當落后的。
1986年,原國家經委、輕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意識到我國與國外服裝生產水平的差距,必須改變我國服裝生產靠平包燙簡易機械加工的方式,向國際上發達國家工業化生產服裝學習。因此國家推出了一些大項目,以期促進國內服裝生產水平的提高。首先推出的大項目就是服裝加工的裁剪、縫制、整燙一條龍技改項目。
那時,在我國服裝裁剪領域內沒有自動裁床,裁剪只有用圓刀裁剪、直刀裁剪和帶刀裁剪,為了實現服裝的自動裁剪,由上海服裝一廠、華東實驗電子研究所、華東紡織工學院一起研究生產自動裁剪機,可是經過長時間的摸索研究,理論已經成熟,生產出來的自動裁剪機也能裁剪,但裁剪水平始終無法達到期望。后來國家意識到還是必須從國外引進設備,對國外設備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然后再生產制造。而從國外引進技術在國內消化吸收的工作就是由聞教授主導的。
當時國家從美國格柏公司引進了S-91自動裁床三套,分別布局在沈陽黎明服裝廠、北京長城風衣廠和常州服裝研究所,這些都是當時很有名的國營服裝企業,以聞教授為主的學??蒲袌F隊就在此基礎上對國外自動裁剪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仿造。
引入重機、杜克普加工流水線
國家推出的第二個大項目就是引入重機、杜克普加工流水線。在服裝加工的裁剪、縫制、整燙一條龍技改項目中,除了對裁剪技術進行消化吸收以外,從國外引進縫制技術并加以消化吸收至關重要。當時聞教授率領團隊考察了諸多國外著名的縫紉機整機廠后,認為日本的重機和德國的杜克普是國外科技水平最高的兩家整機和專機企業。因此,在寧波的甬江服裝廠引入了重機和杜克普的整機和專機設備,配置了以重機為主的西服加工流水線和以杜克普為主的西服加工流水線。引入之后,像西裝的上袖和開袋等這些以前全靠手工縫制的工序就完全可以依靠機電一體化實行數字化、自動化縫制了。
在甬江服裝廠里工作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老裁縫們,雖然經驗豐富、縫制技巧高超,但他們對用現代化的設備來縫制服裝一竅不通,碰到引進的機電一體化縫紉機根本不會使用。因此,以聞教授為主的東華大學科研團隊就承擔了將兩條自動化生產流水線開發出來以及教會縫制工人使用的重任。
經過長時間的消化吸收,項目告一段落以后,分別以重機和杜克普為主的自動化服裝加工流水線也配置完成。當時的甬江服裝廠的西服加工線后來成為我國服裝工業化的示范典型,它也成就了杉杉集團的發展,最終發展成為全國馳名西裝品牌的傳奇。同樣它也使重機和杜克普的縫紉設備一下子在全國普及開來。
1995年以后,中國的服裝生產加工的發展稱得上現代工業化生產了,可以說中國加工服裝從原來的手工作坊、簡易機械化逐漸發展成了真正的現代化工業生產,聞教授可謂功不可沒,從國外引進的縫制設備的加工技術,很多都是由聞教授主導消化吸收的,為此,聞教授還寫了一本書《國外服裝機械》,專門介紹開袋機等國外西服專用機技術。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是聞教授與縫紉機行業的結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