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服裝行業“十三五”產業規劃布局和重點任務之創新、智造
產業規劃布局
以省會廣州為龍頭,發展服裝業總部經濟和時尚創意產業,充分利用兩市強大的城市服務功能,構建完善的產業鏈支持體系,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中高端時尚服裝和品牌服裝,成為輻射全國且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服裝時尚中心。尤其是廣州,要響應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加快提升超大城市國際化水平”的要求,依托廣東時裝周等公共服務平臺,打造“世界時尚之都”。27個國家認定的服裝產業集聚基地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進一步做專、做特、做強,形成個性鮮明的特色產業鎮和區域時尚中心,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產業聯動、合作共贏的區域經濟格局。東西兩翼和粵北地區承接好中心地區服裝業的轉移,重點發展服裝加工制造業,成為珠三角服裝業有力的基礎支撐。已形成產業優勢的服裝集群,要保持并強化各自特色,以產業升級和信息化帶動為主旋律,提高層次,資源整合,培育核心競爭力,克服重復建設,避免過度競爭。增強企業的研發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完善產業的生態鏈,加強環境保護,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創新平臺,充分發揮產業集群的綜合優勢,提高集群的吸引力,吸引周邊地區的優勢企業,吸引國際資本與技術,把產業集群做強做大。
行業發展重點任務之創新、智造
創 新、緊抓內生動力本源,促進產業升級
創新是廣東服裝產業在現有優勢基礎上實現升級發展的內生動力。根據國家“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方針,廣東服裝產業創新應包括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設計創新、品牌創新、商業創新等多方面。通過制度的調整、完善、改革和發展,建立服裝產業新的生產要素組合方式或新的產權制度,從根本上促進服裝產業的發展。技術創新是服裝產業創新系統的核心,包括服裝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新面料、新工藝、新設備的研究與應用,及對服裝企業生產技術相應的更新與改造,提高服裝產品的文化含量、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等。通過商業創新,及時發現市場新需求與流行趨勢,實現與企業現有資源的優勢互補,調整和完善產品結構。引入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將服裝產業主體的各項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程序化的運轉軌道,加快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建立起面向市場的服裝產業內部組織框架,形成服裝產品開發活力、行為激勵體系及高效運作的機制,保證服裝產業經營管理的連續性和有效性,使之不斷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和經濟發展趨勢。供給側結構改革凸顯設計創新重要性。設計引領產業,設計創新的力量將引發服裝全產業鏈的巨變。但設計創新是我省服裝產業發展的短板和軟肋,也是產品同質化嚴重,產能過剩,對市場的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剩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戰略決策,更讓行業認識到“設計創新”的重要性。設計創新是服裝產業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和著力點。以設計創新為核心,廣泛聯系整個產業鏈和市場需求,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時尚文化創新,加強設計與資本、與文化、與藝術、與科技、與生活、與環境的廣泛關聯,將是下一階段設計創新的源泉和方向。
智 造、提升信息化水平,發展智能制造
工業4.0革命、大數據時代、物聯網、云計算等關鍵詞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熱潮,廣東服裝制造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局面。2015年,國務院公布《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大數據是工業4.0的基礎,其在服裝制造業大規模定制中的應用包括數據采集、數據管理、訂單管理、智能化制造、定制平臺等,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實現流行預測、精準匹配、時尚管理、社交應用、營銷推送等更多的應用。通過建立大數據,有效幫助制造業企業提升營銷的針對性,降低物流和庫存的成本,減少生產資源投入的風險。
專 欄
1.提升服裝制造企業裝備水平,推進裝備智能化技術改造,夯實智能工廠的機械裝備基礎。以縫制設備自動化為基礎,推廣有關自動、集成系統應用,加強各系統的連接和組合,實現智能化管理的柔性服裝生產供應鏈,建設服裝“智慧工廠”。以大數據驅動貫穿生產制造的全過程,實現智能制造,達到人機協同,通過智能制造實現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補短板,提高服裝品牌的質量以及企業營運效率。
2.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發展3D設計及打印技術,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3.加大智能服裝研究和開發力度,注重環保、生態、智能化、數字化,促進可穿戴設備在服裝領域的應用,推進智能服裝成為真正的“多功能便攜式高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