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結盟百聯構建“新零售帝國”,全渠道布局成為服裝業變革主方向!
2月20日上午,在上海市衡山賓館,一場事先經過嚴格保密和策劃的發布會,拉開了百聯集團與阿里巴巴戰略合作的序幕,也著實挑動了業界的神經。百聯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裁葉永明透露,雙方將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在全業態融合創新、新零售技術研發、高效供應鏈整合、會員系統互通、支付金融互聯、物流體系協同等六個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中國服飾》雜志公眾號記者注意到,受阿里巴巴、百聯戰略合作消息的影響,整個零售板塊表現強勢。百聯股份當日早盤強勢漲停,年初至今累計上漲24%,在零售股中排名第一。
業內人士表示,繼2016年10月馬云提出“新零售”后,阿里(系)迅速開始跑馬圈地。先是高比例入股三江購物,阿里系易果生鮮成為聯華超市第二大股東,到1月份宣布私有化銀泰商業,上周又與大潤發傳出緋聞(已辟謠),繼而本周一與上海商業龍頭百聯集團落地牽手合作,阿里巴巴的一系列動作,明顯感覺到“新零售”時代,線上線下融合的速度、深度、開放程度都在提升,積極擁抱渠道融合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東方證券分析師施紅梅表示,以阿里巴巴入股三江、私有化銀泰為標志,線下消費自2016年4季度回暖為契機,實現全渠道布局成為互聯網時代下零售業變革主要方向,在消費品大行業中,品牌服飾受消費升級影響最直接,線上線下深度融合。
施紅梅介紹,線上+線下+物流=新零售。線上是指云平臺,線下是指零售門店或制造商,強物流將庫存降到最低,減少囤貨量,核心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會員、支付、庫存、服務等方面數據的全面打通。在其看來,新零售強調線上、線下最大限度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結合大物流實現商品及數據的全渠道流通,是廣義模式下O2O的全面升級。分析來看,新零售的研究核心是消費者,如何實現消費者所有消費場景,無論線上還是線下,交易行為的可追溯,從而完整刻畫消費需求,以此指導商品的創造及生產、備貨。
分析來看,國內電商的高速發展奠定消費買方市場的良好基礎,而服裝等實體流通區域呈現生產廠商、零售廠商兩端小而分散的局面多級分銷制則應運而生,供應鏈的多環節導致層層加價,因此百貨店中的終端零售價格普遍偏高,對于廣大價格敏感的中低層消費者難以接受,相當一部分商品質量、設計及品牌附加值有限對于高端消費者吸引力不高,百貨商場人跡寥寥。而電子商務縮短了中間分銷環節,加速了供應鏈扁平化,淘品牌等服飾的加價率遠低于線下傳統品牌,極大程度上降低了商品價格,釋放了大量高價格敏感度消費者的消費潛力。
施紅梅分析,除了實體本身的品牌商外,電子商務催生大量“淘品牌”等線上自主品牌的誕生,不過在線上線下零售增速都出現放緩的大背景下,渠道紅利、人口紅利與先發優勢逐步消退,品牌服飾行業呈現出典型的買方市場格局,與此同時,傳統電商品牌同樣面臨著日益上升的成本壓力,流量紅利進入尾聲,阿里系(淘寶、天貓、聚劃算)、京東、唯品會等綜合與垂直平臺的龍頭地位已經很難撼動,中小商家在這樣的競爭格局下議價能力趨弱,不得不被動承受競爭加劇(同質化、價格戰)、流量成本上升(單位獲客成本增加)的壓力。以淘品牌典型代表的韓都衣舍為例,2014-2015年公司毛利率分別為35%與39%,基本與定位類似的線下品牌接近,凈利率分別為-4.5%與2.6%,低于線下品牌的盈利能力,電商的成本收益結構已經幾乎和線下趨于一致,成本優勢和技術紅利不復存在。
在施紅梅看來,2010年至今電商紅利迅速釋放的階段,品牌服飾行業的聚光燈始終集中在電商渠道上,對產業而言,線上線下實際上本就融合一體,品牌企業的成功離不開線上運營的精細化,同樣離不開線下供應鏈、物流甚至實體門店等“傳統”環節,進入新零售時代,以回歸消費者為初衷,線下的價值正在被重新挖掘。
施紅梅強調,在新零售時代,品牌服飾企業對線上線下的再一次審視與融合,既是對消費者需求與體驗的回歸,也是對做好產品本質的回歸,通過新技術、新模式、新團隊去迎接新興消費人群,最終在供給側實現行業的推陳出新與整體經營效率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