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服裝產業為寧夏利通區同利村整村脫貧“加速度”
“等我拿到泥瓦工職業資格證,以后打工的收入會漲一大截。”2月20日,在寧夏吳忠市利通區扁擔溝鎮同利村舉辦的泥瓦工技能培訓班現場,村民馬志福正在老師的指導下認真地練習泥瓦工技術。盡管春寒料峭,但十幾位農民學員卻干得熱火朝天。此時,在村委會的培訓室里,30名婦女正在聚精會神地聆聽民族服裝培訓課。
扁擔溝鎮是利通區脫貧攻堅的重點鎮,而同利村又是扁擔溝鎮的脫貧攻堅重點村,該村被確立為整村推進脫貧對象。為了幫助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去年以來,利通區堅持政府指導和市場參與、項目規劃和精準脫貧、分類培訓和特色產業“三個結合”,聚焦培訓對象、培訓需求、培訓計劃、培訓平臺“四個精準”,把職業技能提升作為首要工作推動,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工作,確定了駕駛員培訓、畜牧養殖、中式烹飪、紡織刺繡、月嫂家政等7類16個培訓工種,為移民群眾就業提供技能保障。
“有了一技之長,找工作就不會犯難!” 如今,在寧夏恒豐科技紡織有限公司上班的村民虎銀霞對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有著深切的感受。2016年,虎銀霞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參加了村里的企業定崗培訓項目。經過半個月的免費培訓,她被招聘到寧夏恒豐科技紡織有限公司上班,現在一個月工資能拿2000多元,成了很多村民羨慕的對象。虎銀霞工作努力上進,在實踐中又不斷的總結經驗提升技能,現在一個月收入能達到4000元。“有了固定收入,不再為生活發愁了。”虎銀霞笑著對記者說。
春節過后,虎銀霞得知村里舉辦的培訓班上有免費駕駛技術培訓,她趕緊去報了名。“等學會了開車,不僅自己出行方便,也多了一項謀生技能。”虎銀霞說。
民族服裝加工技術培訓現場。
記者了解到,同利村是一個移民村,這里的村民從同心縣搬遷而來,由于村民缺乏一技之長,即使外出打工一年下來也掙不了多少錢。扁擔溝鎮鎮長馬光義告訴記者, 2014年利通區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380戶5712人,扁擔溝鎮就占了1262戶5267人。2015年至2016年,通過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措施,先后脫貧了500余戶。目前,利通區僅同利村還有734戶3538人沒有擺脫貧困。“為了改變移民‘朝不保夕’的務工現狀,切實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去年以來,利通區通過入戶宣傳摸底、個人申報登記和分類識別造冊,最終確定了培訓工種,從而打響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戰役。“2016年,我們開展核發技能證書的培訓有20余場,培訓人次980人,已經就業的有758人。”馬光義說。
“為了讓移民群眾真真正正扎根這里,今年,利通區政府在同利村投資建設了恒豐同利巾被廠和百益同利民族服裝廠,通過開展技能培訓,移民群眾足不出村即可實現就業。”馬光義表示。目前,百益同利民族服裝有限公司開發的喜包穿線、手工鞋制作等業務已經帶動了同利村及周邊100多戶300多人固定增收,人均月增收600元。今年上半年,巾被廠和民族服裝廠將正式投入生產,屆時將解決2000人務工,人均月收入將達3000元左右。
喜包穿線。
馬光義說,一個家庭有一個人在工廠打工,就能帶動整個家庭脫貧摘帽。依托技能培訓項目,同利村3000多貧困人口將在今年年底全部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