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縫紉機二三事系列”-架起服裝與縫制設備行業之間的橋梁
聞力生教授如今已經八十歲高壽,可從外表上絲毫看不出來,工作起來依然和年輕人一樣精氣神十足,并且目前的身心狀況還能夠支撐他繼續在行業里貢獻自己的力量。聞教授在服裝與縫制設備行業內三四十年的經驗和知識,讓他成為了行業不可或缺的技術力量。用行業人士的話說,聞教授對服裝與縫制設備兩個行業的熟悉程度、對相關技術的精通程度、積累的知識與經驗的豐富程度已經讓他成為了連接服裝與縫制設備行業的一座橋梁。
被紡織部借用,主管服裝科技提升工作
服裝加工的裁剪、縫制、整燙一條龍技改項目完成以后,聞力生教授根據自己在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并消化吸收的經驗,撰寫了《國外服裝機械》一書,專門介紹開袋機等西服專用機技術,此外還撰寫了大量的論文介紹西方先進服裝加工技術和先進自動化設備。從那以后,聞教授聲名雀起,行業內幾乎沒有人不知道聞教授了。
1988年,國家紡織部需要完成服裝加工設備的項目,希望將聞教授調到北京主管此項目,但聞教授考慮到自己在上海的家庭情況——妻子身體欠佳,兩個兒子還在讀書,因此拒絕了紡織部的要求。后來由于紡織部部長認為聞教授是主管此項目最合適的人選,堅持希望聞教授去北京主持工作,于是聞教授被作為專家借用了過去,在紡織部科技室負責服裝行業的科技發展研究工作。
當時,國內的服裝行業和縫制設備行業相對落后,有許多需要改革的地方。聞教授作為專家負責人,服裝行業的各個方面的科技提升都需要他來主管,既要接觸服裝廠又要接觸設備廠,工作十分辛苦。再加上他當時因為家庭原因并沒有完全放棄上海的教書工作,需要北京、上海兩頭跑,基本上是一個星期呆在北京一個星期呆在上海,這樣來回折騰了四五年。
北上為行業主抓CIMS項目
1992年,聞教授的愛人不幸過世。悲傷過后,在紡織部領導的再三要求下,聞教授終于放下了對家庭的牽掛,只身一人來到北京,出任中國服裝總公司(現中國服裝集團公司)總工程師,主要負責服裝工程和科技工作。認真工作起來,時間過得特別快,聞教授在北京一干就是二十年。
在北京當總工程師期間,聞教授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承擔了國家863計劃中的一個項目--服裝CIMS應用工程項目。該項目需要將服裝從CAD、CAM開始,到縫制、整燙,再到庫存,這五個步驟全部用計算機軟件進行集成控制。
由于當時國內的信息技術發展相對落后,CIMS項目也是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進行消化吸收為主。引進的國外先進設備包括伊藤的吊掛系統、力克的CAD、CAM系統以及日本的倉儲系統。當時國家對CIMS項目十分重視,撥款800萬元在北京建立了國家服裝工程基地用來做示范研究。
在國家的大力支持和聞教授所帶領的團隊的日夜奮戰下,CIMS項目終于順利完成。國內的服裝信息化技術得以突飛猛進。由于此項目對行業做出的巨大貢獻,于1996年獲得了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聞教授也因此被評為“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先進個人,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回上海繼續為行業貢獻力量
進入21世紀之后,國內的信息化和工業化水平大大提高,各方面技術較以前有了巨大的進步,無論在軟件領域還是硬件領域,縫制技術都相對比較成熟。計算機集成制造、ERP、CAD、CAM、MES、智能吊掛、自動裁剪等每個模塊都能實現信息化管理。
2013年,聞教授將近八十歲。他與自己的兒孫異地分居了二十多年,深感年紀越大,越想回到上海與家人團聚。可是,行業仍然需要聞教授,行業認為已經很難再找到與聞教授一樣既熟悉服裝行業,又熟悉縫制設備行業,還精通各項技術的專家了。所以,盡管聞教授年事已高,還是不能放棄自己在行業內的工作。
從北京回到上海,聞教授只是換了個地方工作。現在行業的發展主題是智能制造,中縫協、中服協、研究所和高校將各自的優勢結合,組成了智能制造聯盟,聞教授任專家組組長,帶著上海的排頭兵企業——上工申貝、威士、富山、和鷹等公司一起研究縫制設備的智能化和服裝廠的智能制造。
直到今天,聞教授還在為服裝和縫制設備行業的智能制造而忙碌著。他認為縫制設備必須創新,必須為服裝企業服務,為此他撰寫了《為服裝企業提供數字化設備與服務》一文,被收在《21世紀縫制設備發展論壇集》內,給縫制設備企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建議。
記 者 手 記
聞教授為人和藹、親切,初認識他的人,不但看不出他的年齡,也感受不到他一丁點的專家架子。對自己的人生經歷,他侃侃而談,語氣平和,邏輯清楚,一聽便知他是滿腹學識之人。對本刊記者的采訪,他做了充足而詳盡的準備,不但擬好了題綱和草稿,還提供了豐富的圖文資料,十分嚴謹和認真。聞教授一生中最寶貴的時間都獻給了工作,為服裝行業和縫制設備行業的工業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年逾八十,當同齡人都在享受天倫之樂時,聞教授依然孜孜不倦、樂此不疲地工作著,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實乃當下年輕人尊敬和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