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線上“量體裁衣”:定制化成浙江制造升級新方向
《摩登時代》中高聳的煙囪,標準化的流水線曾是工業化的象征。如今,在“智能化”工廠中,同一條流水線上的產品,卻有可能每件都不同,這種個性化定制正成為浙江制造的“新標簽”。
眼下,信息化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已成不可逆的大趨勢。作為傳統制造業大省,浙江“新制造”正在信息化的助攻下,從“大規模、標準化”向“個性化、定制化”轉型。
這種新形勢的定制,并非一對一“量體裁衣”式的制作服務,而是通過互聯網平臺和自助式設計平臺,采用模塊化產品設計形成數據庫,以柔性化的模式滿足個性化需求,助推企業從低利潤“血拼”邁向高利潤成長。
個性定制顛覆“傳統制造”
在浙江杭州汽輪機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內,機器發出陣陣轟鳴。
指著一臺汽輪機,杭汽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葉鐘感慨:“不要小看這上面的數十個葉片,它們的尺寸大小、傾斜角度都是不同的。”
近年來,杭汽輪開始通過數據積累,將汽輪機拆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塊,可像搭積木一樣實現撬裝化快裝。“用這種方式生產,交貨期可以縮短30%,庫存減少30%,新產品開發效率提高40%。”葉鐘說。
而在距離杭州130余公里外,寧波旦可韻服飾有限公司的“魔幻工廠”里,繁忙的流水線干的是“私人裁縫”的活兒。
“以前,一個服裝品牌沒有一兩個爆款都不好意思說話,但是以后,可能就沒有爆款的概念了。”寧波旦可韻服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旦丹說,取而代之的,將是獨一無二的個性定制。
在旦可韻的“云定制”平臺上,客戶在電腦前、手機前拍照,上傳圖片,后臺就可通過圖片數據測出人體尺寸,數據將直接傳輸到工廠制作。從下單到服裝制作,全程可通過計算機管理來實現。
誠然,隨著信息化技術、定制化需求提升,在浙江,無數的“杭汽輪”和“旦可韻”們順勢而動,在數字化的虛擬空間中紛紛開始“定制化”的轉身。
寧波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熊德平評價道,數字化和柔性化生產讓個性定制“走下神壇”,并在滿足用戶需求及成本控制之間尋求到了平衡點,這打破了傳統標準化的大工業流水線生產模式,是一種全新的產業鏈再造。
從“規模紅利”轉向“效率紅利”
其實,無論是動輒千萬的汽輪機,還是一件標價百元的衣服,在走向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的路程中,都與“中國制造2025”的轉型大方向一致。
曾經,在傳統大批量生產時代,“浙江制造”以其低成本優勢快速占領全球市場。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由于要素成本上升、互聯網等新業態的沖擊,這些強項正在弱化。
低成本一去不復返,優勢如何再造?浙江省副省長馮飛曾表示,浙江要利用數字經濟的優勢,促進制造業與互聯網的進一步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智能制造,開展個性化定制、協同制造試點示范,搶抓發展新機遇。
為了迎接制造新時代,浙江多措并舉穩步前行。2013年,國家工信部正式批準浙江為全國第一個“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2016年,浙江省級財政安排支持“兩化”融合和信息經濟發展專項資金2.42億元……所有這些腳印,都為浙江打造“制造強省”夯實了基礎。
此外,浙江省經信委還組織開展了2016年浙江省級個性化定制示范試點企業培育工作,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助推企業從低利潤“血拼”邁向高利潤成長。
“在浙江的鞋服、裝備、裝飾、家電等行業,不少企業摒棄低成本、高能耗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往信息化、定制化方向發展。在轉型升級的背景下,這有利于減少庫存、提高效率、提升產品附加值。”浙江省經信委信息化推進處副處長龐為興說。
取勢、明道、優術,浙江經濟不斷探索智造之道,從“規模紅利”漸漸轉向“效率紅利”。
龐為興認為,浙江是制造業大省,同時也是互聯網大省,借助這“雙重基礎優勢”,可以產生“1+1>2”的集聚效應。對浙江來說,以智能化發展替代野蠻的增長模式,搶占“個性化定制”高地,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步子更快了。
服務協同漸成產業新生態
如今,在定制領域耕耘多年,不少制造企業也逐漸向服務型、協同式制造等模式轉身,這也直接勾勒出未來制造領域中的新生態。
在浙江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者史晉川看來,定制化將帶來對商業模式等方方面面的重構,這就要求企業以用戶為中心創造價值,把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破舊,在于立新。手握定制大旗,眾多傳統制造企業開始往“服務型制造”轉變。
近年來,浙江溫州康奈集團將個性化定制搞得風生水起,并啟動“智能云店”項目,顧客可通過一對一量腳,將腳型數據永久保存于康奈的數據中心“中央大腦”。從“賣產品”到“賣服務”,康奈正利用“定制營銷”、粘合“粉絲經濟”,向服務型制造升級。
此外,定制化的網絡協同也正在打通產業價值鏈,主要表現為制造業提供專業服務的第三方公司越來越多,浙江力太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專門為制造業提供物聯網技術改造升級的公司,力太科技董事長李善通說,公司目標是實現一個企業一個大腦控制,最終達到“云制造”的概念。比如消費者想定制一個皮包,只要在網上下訂單,系統就會向工廠生產線發出指令,還可全程監控生產過程。
近年來,隨著智能制造、柔性化生產的概念深入,主動上門聯系力太科技的制造業企業越來越多。“萬向集團、萬豐奧特、宗申摩托,春風動力等都是我們的客戶。”李善通說。
在這一浪潮中,熊德平認為,未來,大規模定制必然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只要將大數據連接云端,企業間可進行平臺化協作,一起做大這塊蛋糕。”
從標準制造到個性定制,從大規模生產到大規模定制,從傳統制造到服務型、協同式轉型……在不斷翻新的“流水線”上,浙江的一家家“智能工廠”正轉動起產業轉型升級的巨大“齒輪”,“定制”出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