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神告訴你自信何來?
女神節(jié)剛過去,不知你怎樣度過的?今天小編不說女神,而是向您介紹一位我的男神!
縫紉鼻祖
艾薩克·梅里特·辛格,他是一個發(fā)明家,卻沒有改變世界的理想與情懷。他的故事從改造縫紉機開始,衍生的影響和我們每個人都有關(guān)。
艾薩克·梅里特·辛格(Isaac Merritt Singer)的人生,是在 1851 年發(fā)生逆轉(zhuǎn)的。
那年他正好 40 歲,成立了一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公司“I.M.勝家公司”(I.M.Singer & Company)。盡管只生產(chǎn)一種商品——縫紉機,但在之后的近一個世紀里,這家公司不僅建立了大規(guī)模的家用縫紉機市場,還成為了美國第一家跨國企業(yè),成功將 1 億臺勝家牌縫紉機銷往世界各地,相關(guān)的使用說明被翻譯成了至少 54 種語言。至今,在許多語言中,“singer”仍是縫紉機的代名詞。
在 19 世紀下半葉到 20 世紀中葉,只要涉及到縫紉,勝家縫紉機就能派上用場。
萊特兄弟用他們母親的勝家縫紉機縫制滑翔機機翼上的布料。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專門購買了一批勝家牌縫紉機,制造了 25 萬個軍用帳篷。極地探險家理查德·伊夫林·伯德(Richard Evelyn Byrd),去南極探險時,特意帶了六臺勝家縫紉機,并稱這是“絕對必要的”。
放入更大的歷史格局,勝家縫紉機是一個比珍妮紡紗機還厲害的角色。
《The First Conglomerate: 145 Years of the Singer Sewing Machine Company》 一書的作者 Don Bissell 認為,勝家縫紉機在紡織行業(yè)的地位,就和亨利·福特的 T 型車之于汽車行業(yè)一樣。用詹姆斯·帕頓(James Parton)1867 年發(fā)表在《大西洋月刊》的文字解釋(盡管有些夸張),就是“其對于勤奮的勞動者的意義之一,是可以讓自己跟百萬富翁穿得一樣好”。
艾薩克·梅里特·辛格畫像
1851 年,辛格與機械師菲爾普斯,以及當時的投資人齊博,共同成立了“I.M.勝家公司”,并成功申請到了專利。
不僅如此,辛格還高薪雇傭了一名長相迷人、身材瘦小的女裁縫,讓她坐在百老匯店面的櫥窗內(nèi),用勝家縫紉機靜靜地縫制衣物。這種頗為現(xiàn)代的做法十分奏效,吸引到的圍觀人群比附近十分受歡迎的美國博物館(Barnum's American Museum)的參觀人數(shù)還多。
“即使是再瘦小的女性,也能夠操作勝家的縫紉機。”辛格還會擠入在圍觀人群中,反復(fù)地呼喊。搭配上女裁縫輕松熟練的縫紉動作,這句話消除了許多人對縫紉機的偏見。
早期的勝家縫紉機廣告
隨著女性意識的崛起,在家務(wù)之外,家庭婦女有了更多的追求,爭取更多的“閑暇時間”,對于她們格外重要。而對于裁縫們來說,機器生產(chǎn)不再與手工勞動相對立,就像如今的手提電腦之于 上班族,縫紉機成了他們必不可缺的“辦公用品”。
它被世界各國的人民用于任何需要縫紉的場合。這份輝煌,差不多持續(xù)到了二十世紀中葉。
在紐約曼哈頓的勝家大樓,建于 1908 年,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樓。
對于現(xiàn)代社會而言,辛格的貢獻,已遠遠超過了改造縫紉機本身。
勝家給人的永遠是一種從容,一種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