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中國外貿由大變強
近兩年,受國際經濟復蘇緩慢、需求不振以及國內經濟轉型升級進入新常態的影響,我國外貿發展形勢嚴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促進外貿繼續回穩向好。
在今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全國政協常委錢克明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從國內外環境看,無論是國內資源環境還是國際政治經濟環境,支撐我國外貿高速增長的條件已不復存在。未來我國必須扎扎實實地轉變貿易發展方式,從改變觀念、加強規劃等方面發力,加快推動中國從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
傳統外貿增長模式不可持續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口以年均15%以上的增速持續增長了1/4個世紀。從2009年開始中國成為世界貨物出口第一大國,并一直保持至今。出口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作出了突出貢獻,但傳統的外貿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
錢克明指出,首先從國內外環境看,我國外貿高速增長的支撐條件已不復存在。我國外貿高速增長期正是我國改革、開放、人口、資源、環境等諸多紅利的集中釋放期,但目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資源環境承載已到極限,人口紅利減少,任何單項改革和單一政策的邊際效應都遠不如前。與此同時,全球經濟進入了“新平庸”階段,產業鏈和價值鏈收縮,需求萎縮,逆全球化勢力已由民間上升到政治層面,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地緣政治博弈加劇。可見,無論是國內資源環境還是國際政治經濟環境,都無法再支撐我國延續以往的外貿增長方式。
其次從國際市場份額看,我國出口數量擴張已觸及“天花板”。冷戰結束后,世界市場的分配由原來的通過實力和戰爭瓜分,轉為由國際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規則主導下的自由競爭獲得。作為這一體系規則的設計和領導者美國,曾在1998年爭得12.4%的全球出口市場最高份額。隨著參與競爭國家的增多,其份額逐漸減少,目前在8.5%左右徘徊。同期,我國出口份額由2%左右逐年遞增,2015年已達到13.8%,比美國的峰值還高1.4個百分點,幾無新的提升空間。
三方面著力推進貿易強國建設
錢克明強調,面對外貿發展的新形勢,我們不能有僥幸心理。貿易強國既是大國崛起的重要內容和重要標志,也是支撐國家崛起的重要引擎。未來我國必須扎扎實實轉變貿易發展方式,加快推動由貿易大國轉向貿易強國。
錢克明表示,我國的貿易投資規模等指標已位居世界前列,但產業競爭力、貨幣金融實力、營商環境、經貿規則制定等與發達經濟體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
就未來如何推動我國外貿由大變強,錢克明建議:一要改變觀念,建立貿易強國導向的統計監測評價體系。圍繞建設貿易強國的目標,加快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貿易強國統計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從主要關注速度、規模等數量指標向更加重視結構、質量、效益等綜合性指標轉變,充分發揮評價指標體系的指揮棒、引航燈作用。
二要加強規劃,推進貿易強國建設與“中國制造2025”銜接配套。抓緊制定貿易強國戰略規劃,深度對接“中國制造2025”,強化貿易投資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配合與良性互動,從大進大出向優進優出轉變,優化國內外要素資源配置,為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更大支持,以產業“強”推動貿易“強”。
三要深化改革開放,構建有利于貿易強國建設的體制機制。完善對外貿易法律體系,增強國內對外貿易法律體系與國際法、國際協議、區域性貿易協議的銜接。提高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質量,在更大范圍推廣復制成功經驗。構建體現新時期外貿發展要求、與貿易強國相適應的戰略性貿易政策體系。加強統籌協調,建立促進產業與貿易、投資、金融、貨幣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提高開放標準,深度參與新的國際規則制定,由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的旁觀者、跟隨者轉變為參與者和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