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業“走出去”跟“跑路”無關,跟底氣有關!
“走出去”反映的是民營企業的底氣和信心
2016年底,曹德旺火了。起因是他在一段視頻采訪中,談了中美制造業的成本差異,“在美國,能源、電價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只有中國的1/5,藍領工資價格是中國的8倍,白領工資價格是中國的2倍多。”他的一番話掀起了關于民營企業家“跑路”和中國企業稅負的激烈討論。
張華明(左)與曹德旺(右)
陳麗芬(左)與曹德旺(右)
兩會期間,曹德旺對媒體正面回應,“部分媒體此前報道我在美國投數億美元建廠,并非我要跑路。而是應汽車廠的生產要求,成為美國汽車生產商的主供應商,必須要在當地建廠,保證原材料供應。中國企業有資格作為國外汽車生產商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到美國設廠,我感到光榮和驕傲,你說我會跑路嗎?這是我不看好國內的投資環境嗎?”
2016年,福耀在國內外共投資20多億元,2017年,曹德旺還要在國內投資20多億元。“近30年間,我的公司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鄉鎮企業,發展成跨國集團,‘走出去’投資恰恰反映了民營企業的底氣和信心。”他這樣說道。
正是這句戳中了許多正在或已經“走出去”的企業家的心。中國企業作為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有能力、有資本到海外設廠,并在全球進行合理資源配置,我們應該感到光榮和驕傲。
陳麗芬接受《中國紡織報》記者采訪時說:“現在國內制造業成本特別是大宗商品價格、勞動力成本上升很難控制,市場對產品價格的承受能力無法接受與成本成正比的上升。基于這種情況,企業考慮長遠發展肯定要做國際化布局。國內未來的方向一定要走高端路線,發展智能制造;國外的發展上,考慮到非洲的生產要素價格較低,埃塞俄比亞氣候恒溫恒濕,十分適宜毛紡產品生產。尤其是當地生產出口到國際市場享受關稅優惠,到歐洲的物流成本和效率也很有優勢。所以我們把一部分產能轉移出去,提高成本競爭力和國際市場的服務能力,使公司獲得強有力的持續經營與發展能力。”
在“一帶一路”上加快國際步伐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把“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作為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的九個方面之一。報告提出,“面對國際環境新變化和國內發展新要求,要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享共建共商,加快陸上經濟走廊和海上合作支點建設,構建沿線大通關合作機制。深化國際產能合作,帶動我國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實現優勢互補”。就紡織產業而言,行業內的領先企業早已經邁出“走出去”步伐。
全國人大代表、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德康對產業全球化布局的發展十分認同。他說:“企業要借‘一帶一路’的東風,加快國際化步伐。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不斷發展,中國經濟正在深度與世界經濟發展相融合。很多紡織服裝企業,通過境外建廠、品牌并購、貿易合作和開展跨境電商業務,更緊密地參與到全球市場競爭中。他解釋說,從2014年起至今,國內約有200家服裝企業在東南亞建設了生產車間。波司登集團也是較早邁向國際的服裝企業之一,未來集團也將借一帶一路的東風,通過投資、兼并、重組等形式,進一步加快國際化的步伐。”
深化國際產能合作,一方面能夠發揮行業已具有多年國際化市場競爭的優勢,提高效率,貼近目標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化解國內產能過剩,有效降低制造業成本的有效辦法。
去年10月,江蘇陽光股份有限公司與埃塞俄比亞投資委員會于埃塞俄比亞總理府正式簽署陽光埃塞俄比亞毛紡織染項目投資協議。根據協議,江蘇陽光將從中國轉移部分產能到埃塞俄比亞,在埃塞俄比亞的阿達瑪工業園建設一個大型的紡織服裝生產基地。將目將分兩期建設,一期投資5億美元,建立從毛條染色、紡紗、織造、后整理以及成品服裝的完整產業鏈,項目計劃于2018年1月正式投產,每年生產供出口的約1000萬米精紡面料和150萬套西裝。如果一期項目運營順利,陽光將擴大在埃塞的產能,將更多的生產線轉移到埃塞。“這也是我們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切合非洲當地發展需求開展的國際產能合作。”陳麗芬說。
紡織行業在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不僅將我國東部地區的優勢和西部發展相緊密結合,同時與“一帶一路”上我國的周邊國家建立了深化合作的項目,為占據未來發展的先機布下棋子。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如意集團董事局主席邱亞夫在談到如意集團的“走出去”戰略時說:“從北疆的石河子、南疆的喀什,到印度到巴基斯坦,甚至通過巴基斯坦瓜達爾港到歐洲,對如意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廣闊的市場”。從整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大視野來看,新疆是如意集團在這個經濟帶上的一個棋眼。向東看,集團已經在寧夏建成了紡織服裝產業園;向西看,如意聯合華能集團在巴基斯坦投資建設巴基斯坦薩希瓦爾2×660MW電源項目。”
據了解,巴基斯坦薩希瓦爾2×660MW電源項目為中巴經濟走廊“優先實施”能源項目之一,項目位于旁遮普省薩希瓦爾(Sahiwal)市,建設規模2×660MW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項目。項目總投資約18億美元,由華能集團山東公司與如意集團按照各自50%的比例聯合投資建設。項目于2015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計劃于2017年上半年投產發電。項目開工以來,社會效益十分突顯,帶動了當地就業和工業經濟發展,周邊商貿市場明顯活躍。更重要的是,對紡織行業來說,項目投產后,將成為“中巴經濟走廊”第一批投產的超超臨界的大型燃煤電站,極大地改善旁遮普省及當地的電力緊張問題,為如意下一步在巴基斯坦籌建紡織工業園提供了能源保障,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如意集團在寧夏、新疆、重慶、印度、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布局了10個工業園,總投資超過300億元。通過這樣的大產業布局、大跨度轉移,不僅可以打開中亞、南亞十幾億人的大市場,還可以直通歐盟市場。也讓如意從毛紡領域邁進棉紡領域,從而形成毛紡和棉紡兩條完整產業鏈。與此同時,以“珍珠鏈”式的發展模式,完成了如意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