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不能做“互聯網+定制”平臺?
隨著國內服裝行業“互聯網+定制”模式異軍突起,傳統服裝紛紛“觸網”轉型。那么對于傳統制造業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來說,如何打造縫制機械行業內企業自己的定制平臺?
互聯網+定制爆發因素
中國縫制機械行業企業普遍存在庫存較高、銷售下滑、利潤下降與市場需求變化等問題,互聯網技術創新促使行業通過技術升級創造新需求,互聯網技術打破了原有的舊平衡。
通過互聯網將設備制造商與下游用戶聯系起來,依托互聯網+思維使渠道優化,將中間流通環節消除,實現高性價比,優化服務體驗。
隨著客戶需求的不斷變化,縫制機械的下游用戶愈發關注設備的個性化,迫切希望設備制造商能夠在產品功能、外觀、尺寸、材料等各個方面都表現出個性化需求的特點。
傳統縫制機械一般是先研發生產再通過層層代理銷售的模式進行推廣,競爭主要方式是價格和折扣。而定制則是由需求驅動制造,由制造商直接滿足需求的商業邏輯,在生產之前先找到用戶。原先傳統的商業模式依賴品牌商、經銷商、渠道壟斷的加價率,而現在是用戶直接面對工廠,渠道的層次變得扁平化。
行業內,不乏先進企業已經開始嘗試開發定制功能,但大多存在于技術主管與下游用戶的口對口接洽,不成系統,無法統一,使得定制的效果、效率不盡如人意。而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制造商的定制不再局限于傳統制造的領域,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打造互聯網定制平臺的呼聲開始出現。
互聯網+定制平臺整合難點
定制工藝參差不齊,批次質量存在差異,工人素質良莠不齊,企業平臺整合需要專門對定制業務進行技術改造、系統改造、服務改造、供應鏈改造和人力資源改造等。
通過互聯網+定制平臺的構建,實現更優的資源配置,提高效率。但定制平臺如何整合成一體化標準化有較大難度,需要進行規范培訓,特別是質量、技術標準等的標準化統一輸出更為關鍵。
供應鏈問題在于對全產業鏈條的掌控能力。定制不僅對制造商生產環節是一個考驗,對全流程的每個環節也是需要重新變革。定制平臺需要能夠控制從設計研發、生產、渠道、營銷、服務等全產業鏈,才能為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制提供可能。
互聯網定制為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以不同定位、不同的商業模式異軍突起,打造互聯網定制平臺的關鍵取決于平臺的盈利模式、定位、資源整合、團隊力量以及供應鏈的協調等諸多因素。在未來2-3年內,與所有產業互聯網項目一樣,中國縫制機械行業的互聯網定制或許會迎來新一輪爆發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