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好工匠?紡織升級看齊國際奢侈品牌,呼喚高級技工
我國產業發展所需的技能人才缺口巨大。據有關統計,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的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則達到50%。而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左右,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2017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4)》指出,我國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屢提“工匠精神”,使人們對于產業發展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培養充滿關注。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會議,要求貫徹落實《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人社部副部長湯濤表示,要大力發展技工教育,著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后備產業工人和高技能人才。
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技工院校2545所,其中,技師學院434所,在校生322萬人,就業率達97.4%,骨干院校就業率達100%。可見技工在就業市場受到極大歡迎。
具體到紡織服裝行業,從業人員的技工教育和職業技能培養現狀和市場供需情況如何?
中國紡織服裝教育學會會長倪陽生接受《中國紡織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紡織專業院校在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面總體做得較好,與產業需求實際結合比較緊密,但也存在“就業好,招生難”的突出問題。
當前國家大力倡導制造業的“工匠精神”,為紡織技能人才培養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目前,行業技能型人才供需的最大問題具體體現為招生有難度,學生報考積極性和意愿不強。主要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是全社會對紡織行業的認識普遍不到位;二是外界對紡織行業的變化情況不夠了解,薪酬工資待遇提高的程度還不太令人滿意。
據倪陽生介紹,我國現有紡織服裝本科類院校約200所,高等職業院校約300所,中職學校約900所。去年,我國紡織服裝類的高職、中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形勢非常好。特別是服裝職業教育領域,與國外相比,我國走在前面。
由于紡織服裝企業較早融入市場經濟,和各類職業學校進行深度融合,學校也下了很大功夫與產業需求相銜接,因此這部分教育和行業需求的契合度較好。要扭轉“需求俏,招生難”的狀況,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讓全社會更多地了解真實的紡織服裝產業,它不僅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形象,而且是融合時尚、科技、智慧于一體的產業,要鼓勵年輕人把紡織服裝作為職業發展的方向;二是行業要更加重視對人才的培養,滿足企業從生產型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延伸的人才需求;三是加強校企合作,不僅包括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還需要雙方更深層次的角色互動與上下游需求的緊密銜接。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育眾多‘中國工匠’”,這在全國上下特別是制造業中產生了極大反響。為了培養出更多的“中國工匠”,國家在《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在薪酬、落戶、培訓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未來產業工人將得到更多的社會尊重與價值體現,莘莘學子投身新型紡織制造業將會更加大有可為。
關于紡織行業畢業生供不應求,招生率卻不理想的話題,我們此前一直強調紡織行業越來越智能化,紡織工人的形象早已大不同前;然而,手工技藝型的工匠何嘗不是高級人才呢?以倍受追捧的奢侈品牌香奈兒為例,如果沒有了手工作坊的工匠怎么能成就今天的完美?
決定香奈兒細節成敗的七大手工作坊
香奈兒從創立之初,就注重細節推敲,追求極致完美,風靡全球近一個世紀并越發生機勃勃。香奈兒的完美,不僅僅取決于自家頂級設計總監的天才構想,更得益于百年手工藝人巧奪天工的技術,從無可挑剔的羊毛面料到精致的雙C紐扣、從百變的花樣刺繡到永恒的山茶花飾物、華美高雅的珠寶,都對其品牌的成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對小手工作坊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為防止它們破產消亡,香奈兒相繼收購了7家多年合作的手工作坊,提供巨大的資金保證其手工制作,小編帶你一覽這些極致奢華的手工作坊。
一、德斯魯紐扣坊(Desrues)
成立于1929年的德斯魯紐扣坊是巴黎最老的手工坊之一,位于普雷利,法國的歐伊塞區域。因其紐扣制作精良考究,所以很早就開始與當時著名的設計師合作,如香奈兒、克利斯汀 · 迪奧以及圣羅蘭等。和其他手工坊一樣,德斯魯在面臨機械化時代來臨時,一度慘淡經營,十分蕭條,甚至只有20個工匠,紐扣坊舉步維艱。為了保護傳統手工作坊,香奈兒于1985年將其正式納入旗下,使該工作坊在巨大資金支持下,自由地手工制作。
這個手工作坊已經積累了將近90年的專業知識和時尚歷史,擁有巨大的紐扣制品樣品庫。其紐扣設計卓越、富有獨創性,且能整合多項現代科技來滿足奢華成衣的各種需要。現在香奈兒、路易威登與其他頂級法國高級女裝品牌均使用德斯魯的鈕扣與珠寶。
二、勒瑪里亞羽飾及山茶花坊(Lemarié)
1880年代,羽飾帽子大為流行時,勒瑪里亞羽飾及山茶花坊創立,很快就在巴黎300多名羽飾作坊中脫穎而出,最負盛名。這家面積并不大的工作坊,流傳出了時尚舞臺上每個有關羽毛的傳奇。
1946年,安德魯 · 勒瑪里亞投身家族事業,并將業務拓展花飾領域,制作出多種多樣的花飾,一時間名揚天下。1960年代,香奈兒女士請勒安德魯 · 勒瑪里亞協助其創作山茶花飾品。香奈兒服飾永恒的配飾山茶花,幾乎都是在這里設計制作的。香奈兒公司于1996年將Lemarie山茶花及羽飾坊納入旗下,志在保存這門完美卓越的手工藝術!
卡爾 · 拉格菲爾德繼任香奈兒首席設計總監以來,更是與安德魯 · 勒瑪里亞精誠合作,無論看起來多么天馬行空的設計,都能在這位“山茶花之王”的巧手下變成現實,每一季香奈兒時裝展,人們都會震驚于他精湛絕妙的技藝。
三、梅塞樂(Michel)制帽坊
奧古斯特 · 梅塞樂于1936年創立梅塞樂制帽坊(Maison de Michel),自創立以來,一直都和高級定制聯系緊密,多個頂尖時裝品牌請其設計女裝帽。后來工作坊雖經易主,但都始終為各大品牌提供高級訂制服務,并在設計上不斷創新,保持在手工制帽界的不敗地位。
制帽坊里妥善地保存著從創立至今3000多款制帽的模型。制帽和其他手工技術一樣都需要耐心,并須長時間保持專注,即使是最簡單的帽子,一天也頂多制作兩頂。梅塞樂制帽坊1997年納入香奈兒。
四、雷薩讓(Lesage)刺繡坊
該刺繡坊創立于1858年的手工坊,1949年,20歲的弗朗斯瓦 · 雷薩讓(François Lesage)接掌家族事業,將該刺繡坊發揚光大。
自1858年以來,雷薩讓刺繡坊已創作逾60000件刺繡作品,這個龐大的時裝刺繡典藏在全世界可謂首屈一指。經過跨越世紀的甄選積淀,它至今已擁有超過60噸的收藏,如流蘇、水鉆、飾帶、珍珠、幻彩水晶以及精致寶石等藏品。而雷薩讓刺繡坊在一年內,就會創作100多件新的刺繡作品,其中需要耗用多達30公斤珍珠和上億顆珠片!2002年被納入CHANEL旗下。
五、馬薩羅(Massaro)鞋履坊
馬薩羅鞋履坊于2002年納入香奈兒旗下,全力為其高級定制服系列和高級手工坊系列設計樣本鞋,并繼續與克里斯汀· 拉克魯瓦(Christian Lacroix)、約翰 · 加利亞諾(John Calliano)、奇安弗蘭科 · 費雷(Gianfranco Ferre)、奧利弗 · 拉比杜斯(Olivier Lapidus)、蒂埃里 · 穆勒(Thierry Mugler)、阿瑟丁 · 阿拉亞(Azzedine Alaia)等馳名品牌合作,同時亦為其它顧客度身設計鞋子。
馬薩羅鞋履坊首席設計師雷蒙德 · 馬薩羅(Raymond Massaro)在制鞋方面始終堅持傳統制鞋方法和工藝:用山毛櫸木材制作鞋楦,隨后修整皮革制造鞋型,以確定比例,據此設計最終鞋型、調整鞋楦、裁剪皮革、添加其它配件,最后,把襯里放入鞋內。按照這樣的程序制作一雙鞋前后要耗用40小時。
六、古圣思(Goossens)珠寶坊
古圣思珠寶坊1950年由羅博特· 古圣思(Robert Goossens)創立,現由其子經營。該工作坊擅長將金、銀、銅質金屬鑄造為特殊的珠寶與飾品。1953年,香奈兒女士首次與他見面,深受其古董珠寶所吸引,他很快地成為香奈兒固定合作的供貨商。也因為與香奈兒的合作,這位珠寶工藝師,得以無后顧之憂地使用金、銀、非珍貴金屬、貴寶石、石英、木材、玻璃、馬賽克等各式材質。香奈兒女士稱贊該珠寶坊具有“點石成金”般魔力。
其華美的珠寶設計使得香奈兒時裝大放異彩,許多頂級時尚品牌蜂擁而至請該手工坊設計珠寶與香水瓶。對質量的嚴格把控,使得該品牌得以延續卓越與完美。
七、吉椰(Guillet)花飾坊
創始于1896年的吉椰花飾坊,是制作家庭式花卉配件的手工坊,開業早期專為劇院和電影院織造玫瑰花飾,于2006年納入香奈兒旗下。隨著吉椰花飾坊在巴黎多梅尼大道1號開設工藝坊和專門店,售賣現場手工制造的花卉和花束,品牌的知名度與日俱增。手工坊仍將繼續與私人客戶、高級時裝品牌、成衣設計師、國際室內設計師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