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寧波傳統服裝企業轉型出路在哪?
紅幫裁縫的底蘊,讓“服裝”成為寧波的一張城市名片。但隨著人工成本、原材料價格等因素的上漲,薄利多銷的紅利消退,傳統服裝貼牌、代加工企業如履薄冰,如何轉型成了各大服裝企業的重要課題。
3月7日,由市市場監管局、市教育局支持,市民企協會、市校企合作平臺發起組織的《周二沙龍》組織寧波市服裝企業負責人、銀行業界人士、獵頭公司代表等考察了寧波服裝企業——寧波金鳥服飾,共同探討“傳統服飾到特定行業制服轉型”。
1、線下體驗線上下單做中國“最美校服”
說起校服,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絕大多數的80后、90后首先想到的是“丑”——寬松、肥大、毫無美感的運動衫,伴隨著這代人度過花季雨季;而60后、70后,作為學生的家長,更多考慮的是“安全”。
把“安全”與“美”相結合,寧波金鳥服飾抓住中國校服痛點,在服裝款式設計方面,堅持獨特的版式風格,造型線條貼合人體曲線設計,大大提升穿著舒適度,2015年獲得“2015年最美校服”稱號,實現了傳統服飾到特定制服行業的轉型。
“金鳥服飾不像傳統服裝企業,我們沒有實體店,在寧波只有一家線下體驗店,家長帶著孩子試完大小,掃一掃二維碼,線上下單,第二天快遞就送到家了。”金鳥服飾的總經理屠友明介紹道。
互聯網時代,是指尖上的生活,這并不意味著完全取代線下。屠友明說:“線下店,主要用來體驗。這體驗并不是簡單地試試衣服,孩子試衣服時,家長可在一旁喝個咖啡、小憩一會,將體驗服務做到極致,也可為品牌加分不少。”
2、做品牌,還是抓生產?服裝企業需做取舍
目前,無論服裝企業大小都面臨著轉型之痛。“我們公司規模比較小,主要為團隊及個人進行量身定制,但現在也要轉型。”寧波中正服飾總經理章海堯介紹說。
轉型的方式有多種,比如建立“品牌”。相比傳統服裝企業,“品牌”服裝一個很大的區別就是人員。沙龍上寧波領袖服飾董事長王明芳問起金鳥的員工人數,屠友明說:“我們應該比在座各位企業的員工都少。”金鳥董事長詹行鋒把企業定位為“只做品牌,不抓生產”,也就是說金鳥服飾推行人才高效能路線,借助系統提升人均產能,而不是簡單的人海密集戰術。
“品牌與生產是兩條完全不同的線:做品牌,講究的是設計,需要及時順應時尚潮流,首先要求的是快、跳躍;其次,對資金、服務也都要求極高。相反,抓生產則需要在這行不斷做精、做深。”屠友明解釋說,“這個世上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同時做好品牌與生產。我覺得企業如果要轉型,在了解自身優勢以后,要壯士斷腕,才能輕裝上陣。”
對企業來說,“做減法”是個痛苦的過程,“我們有自己的加工廠,這兩年為了轉型也是痛苦的——老客戶比較穩定,每年利潤雖少但也可觀;現在行情逼著要轉型,可做品牌也不是那么簡單就能成的。”寧波冰水服飾的總經理李燕感慨道。
“我們參考的重要指標是‘人均產能’。50個人產出2個億,與2000個人產出2個億,價值完全不一樣。”屠友明是位職業經理人,在出任金鳥服飾總經理前也為多家企業擔任過顧問,他深知“斷腕”之痛,但是很多企業在斷腕之后,“一身輕松”,從而更好地成長。
3、好的文化不僅能留住人才,更能保證產品質量
做服裝,傳統思維認識里,最常掛在嘴邊的就是“質量”。但此次在金鳥,聽到最多的卻是“文化”一詞。“大家不要覺得談‘文化’很虛,文化能很好地體現在產品質量上。有的企業為了爭取訂單,在樣品上花了大力氣,但真正生產時偷工減料,這也是種‘文化’。”誠如屠友明所言,一家時刻提醒自己“誠信”“良知”的企業,產品質量也不會差,見微知著。
隨著95后開始步入職場,企業文化對吸引人才同樣越來越重要。“70后關注工資,80后注重工資、上升空間,現在90后面試首先問:有沒有Wi-Fi,公司好不好玩…”屠友明說,“90后更注重歸屬感,包容的文化才能發揮他們的才能。”
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企業或許會得到更多的活力。作為寧波服裝業的代表之一,太平鳥董事長張江平用人就十分“大膽”,就拿他們的“風尚男裝”來說,據悉該負責人1982年出生,如今已執掌8年之久,也就是說在他28歲左右就成了“一把手”。“對企業來說能力比資歷更重要,管理崗位競聘,用更開放的態度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機會。”屠友明說。
長江后浪推前浪,每家企業都臥虎藏龍,用公司的格局、文化吸引優秀人才、用好他們的才能,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