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質量與歐盟比 浙貨標準要追趕先進
記者從昨日在杭州召開的全省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暨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動員推進電視電話會上獲悉,為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浙江省圍繞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選擇部分產業與產品開展對標,《浙江省傳統產業對標報告》和浙江省十個重點產品的對標報告于昨日正式發布。
據《浙江新聞客戶端》 紡織服裝是浙江的傳統優勢產業,在現行1229項紡織服裝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中,浙江企事業單位參與制修訂了345項,占總數的28%。特別是在針織、棉紡織、絲紡織、家用紡織等領域,參與比例超過了四成,居全國首位。
但記者了解到,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浙江省紡織服裝標準還存在性能指標要求低、方法設置不完善、生態指標覆蓋窄、標準體系待規范等“四大短板”。
據浙江省紡織測試研究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樓才英介紹,以性能指標為例,浙江省的紡紗織造業在全國領先,尤其是轉杯紡紗和噴氣紡紗技術成熟,但對紗線的質量指標設置和要求較低。如我省主導制定的行業標準,條干質量變異系數、10萬米紗疵等項目的優等品指標僅處于被譽為世界紡織界“質量標桿”的瑞士烏斯特公報的50%至75%,屬一般水平;一等品指標則處于烏斯特公報的較差水平。
在方法設置上,我國標準設置的檢測方法主要以模擬實際穿著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為主,而國外標準考慮的是產品全生命周期對環境和健康安全的影響。“比如對禁用染料的檢測,國家標準采取直接還原檢測法,不需要剝色,條件溫和;而歐盟標準則使用先剝色、再還原的檢測方法,條件嚴苛。”樓才英說,我省實際檢測中也曾出現過案例:某滌綸裝飾面料,用我國標準未檢出禁用染料,而用歐盟標準卻檢出禁用染料量超過1000mg/kg。
生態指標覆蓋窄也是困擾我省紡織服裝行業的“短板”之一。記者了解到,Oeko-Tex 100標準是目前世界上最權威、影響力最大的紡織品生態標簽標準,共設置了388項檢測指標。但國家標準只對其中的172項作了規定,對芳香胺、苯并芘、三氯苯酚、短鏈氯化石蠟等指標沒有涉及,導致我省紡織品出口頻遭國外設置的綠色技術貿易壁壘。
此外,我國標準存在種類多、交叉重疊、上下游不匹配等現象,也制約了我省紡織服裝產業的規范發展,影響了消費者的質量選擇。如面料標準規定一等品的同批色差必須大于等于4級,而襯衫、牛仔等服裝標準要求色差達到4至5級及以上,比面料要求高出至少半級,導致企業采購了一等品的面料,卻有可能生產出不合格的服裝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