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紡織業:圍繞市場謀創新 引領消費新需求
作為湖北的傳統支柱產業之一,湖北紡織產業圍繞市場謀創新,拓展消費新領域。
設備升級提升供給質量
設備老化,是大多棉紡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去年,棉紡龍頭企業景天集團關停了老廠區5.7萬錠紡紗生產線,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投資5.5億元的功能性復合紡織材料項目,這讓他們的棉紗,減少三成用工的同時,每噸單價上漲2000多元。
引進產業資本聯手向高端市場發力
瞄準高端市場,嘗到甜頭的還有無紡布產業。在仙桃,從事無紡布生產的企業有1000多家,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但長期以來,雖然產業做得大,但利潤卻并不高。
向高端市場發力,有類似想法的當地企業不少,可大量的資金和設備投入,讓不少民營企業家望而卻步。仙桃嘉華公司的創始人鄧連華走出了資本運作的第一步。2011年,鄧連華拱手讓出公司控股權,吸引央企中國恒天集團合資組建現在的恒天嘉華公司。
正是有了恒天集團的支持,恒天嘉華公司近6年來,連續引進了11條先進線和管理技術,向醫用防護服、女性衛生用品和嬰兒紙尿褲等高端產品用料進軍。在剛剛結束的第24屆生活用紙國際科技展覽會上,恒天嘉華拿下了超過一億元的采購合同,成功逆襲眾多外國公司。現在,恒天嘉華正在計劃投資15億元,自己開發終端產品。
創新“私人定制”擴展消費新領域
在上游產業努力提高供給質量的同時,下游服裝業也正加大經營模式創新。去年底,荊州愛斯達服裝建成服裝智能制造產業園,針對客戶的個性需求,專門開展服裝私人定制。
相比標準碼批量生產,私人定制費工費時,成本要高出好幾倍。為降低成本,愛斯達服飾歷時4年,投入3000多萬,研發出這臺智能裁縫。只用輸入相關數據,18秒內便能完成裁剪、2分鐘內實現做舊、圖案打印等工序,速度是人工的600倍。
愛斯達的創新,得到世界四大平價時裝零售商之一的GAP公司的認可,并正與騰訊、阿里巴巴、京東等互聯網企業洽談合作。
以技術創新,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以商業模式創新,優化消費體驗激發新的增長點。今年前2個月,湖北紡織行業實現主營收入479.2億元,增長5%;利潤達到20.5億元,增長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