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制衣車間參觀一天要付5000元?模仿者利潤率暴漲35%!
圖:這家服裝工廠,參觀一天要收費5000元,但是每年還是有上萬人過來觀摩、學習。它的鄰居,淄博一家牛仔褲代工廠,模仿它成功改造了一條生產線,其毛利率從15%一下子漲到50%。廠房還沒有裝修完,一周就已經要接待五六撥參觀人員,參觀者一人要交600元。
一、新營銷:C2M能為服裝業解決什么?
在紅領一樓會議室后面,是一間紅領C2M制衣車間。在一個縫制袖口的工位上,電子顯示屏不斷滾動著生產信息,工人旁邊有一個刷卡器;每件衣服的零部件商都有一張電子磁卡身份證,上面有該款服飾的參數,磁卡一刷,數據一目了然。通過流水線操作臺識別用戶的個性化定制信息,就可以制作針對每個人不同尺寸的服裝。
“如果來我們這里參觀車間,一天的費用是5000元。”
接待記者團的工作人員語出驚人。這個車間,是紅領花了13年時間,耗資10億余元打造的。
從2013年以來,數萬家企業的負責人,從四面八方來這里參觀學習。連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都來過九次,甚至還專門讓助理拿著自己的幾套西裝來修改。七天后,他就收到了修改后的產品,這遠遠快于定制行業平均30天的時效。
這個車間的秘密是:在一條流水線上生產出不同的服裝,工人不用加班、工廠沒有庫存、供需沒有渠道分層,一切都在數據驅動下,管理實現扁平化,科層管理都不存在了。
淄博一家牛仔褲代工廠,與紅領集團合作,成功改造了一條生產線,其毛利率從15%一下子漲到50%。廠房還沒有裝修完,一周就已經要接待五六撥參觀人員,參觀者一人要交600元。
二、難做的事,才有商機!
服裝業運營主要有三個環節:研發設計、加工生產、品牌渠道運營。這條價值鏈上的利潤分配約為:研發設計占35%,品牌渠道運營占55%,加工生產占10%。這就是大多數制造行業的微笑曲線,即,生產制造環節處于價錢鏈的最低端,拿到的回報最少。
比如世界奢侈品牌ARMANI(阿瑪尼),其一件西裝的面料輔料成本只有幾百塊人民幣,為其代工的中國工廠每件加工費也僅有80元左右,但ARMANI拿到成衣后的售價卻高達萬元以上,品牌商拿走了大部分利潤。
由于國內服裝設計水平低,產品難以成名,所以大量服裝企業只能給其他品牌打工。曾有加工企業老板透露,就連上市公司紅豆集團也曾給ARMANI做代工,LV的不少產品是和凡客誠品從一個車間出來的。
更讓中國服裝企業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從設計到供應鏈整合的相對滯后,業內前導時間普遍很長(產品從設計,到生產、物流、銷售的過程),一般的服裝品牌,通常需要6-9個月的前導與囤貨期。
因為前導周期長,難以跟上快速變化的市場,企業大多需要拍板賭爆款。為了應對可能存在的需求,他們需要提前下大訂單,這些產品一旦積壓,就成了龐大的負擔。按照一位業內人士的了解:國內品牌普遍的產銷率在65%左右,某些“困難時期”的品牌甚至低至35%。業內說法是,即便中國所有的服裝企業都停產,中國人也不用擔心沒有衣服穿,因為各企業所有的庫存加起來都夠在市面上賣兩年的。
這樣的情況長期存在,張代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做企業就一定要有利潤,不賺錢怎么可能持續發展呢?”他開始認真琢磨起“持續發展”之道。
結合國內服裝行業現狀,張代理追根溯源,想到了需求與供給的問題:“企業的利潤來自于為消費者創造的價值,要創造出價值,就必須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能將這一點做到極致的最好辦法就是——定制。而且,先賣再做,連庫存也沒了。”
服裝定制化,以需求定生產,也就是所謂的C2M模式。C是消費者,M是制造企業,用消費者的需求來驅動企業生產。這不僅最大程度的滿足了消費者,還不需要中間商,一舉解除困擾服裝業的庫存之痛。
這一模式下,“微笑曲線”也失靈了。在一件衣服的產出中,生產企業不需要持續性投入研發設計,利潤空間被徹底放大。傳統生產企業利潤率不超過10%,紅領近兩年的業績顯示,盡管其生產成本比傳統模式高出10%,但利潤率卻是傳統模式的2倍多。同時,紅領的智能化系統讓新產品產出周期加速了8倍,由原來的3個月縮短到10天。
紅領模式,核心是以用戶為中心,實現了向商業本質的回歸。這被張代理總結為“源點理論”,即以源點——客戶需求來驅動、整合產業鏈,形成永續的良性循環。張代理自豪地說:“哈佛商學院到我們這來,看完以后他們是這么講的,‘整個哈佛想搞這個案例,沒有找到,而你們這個組織體系正是我們想找的。
三、工廠里有老總的固定工位
跟張代理聊天,他會講大數據驅動,說SDE(源點論數據工程,Source Data Engineering)模式,告訴你他的C2M生產線等等。紅領數據庫迄今已累計儲存了210萬個顧客數據,而版型數據則達到百億規模。
有個故事一直在紅領公司流傳。幾年前,張代理花500萬元年薪聘請一位有40多年量體經驗的量體師,來為紅領研發一套量體的簡單標準。可是,幾個月過去了,老師傅也沒想出來。張代理本身也會打板和量體,就自己琢磨起來,一段時間后,他想出了一套三點一線坐標量體法。量體師只需要5分鐘、量19個部位,就能掌握合格的人體數據。
那套定制化生產線,也不知道被張代理改過多少次。一臺德國進口的傳送產品設備,原來是工業化大批量生產,設備上每鉤有6掛(衣服),后來為了適應定制化需要,張代理堅持讓技術工人改造成4掛,而后又改成兩掛。每次改動大家都怨聲載道,但是事實證明,他是對的——這種改動確實適應了定制化生產的需要。
為了不斷完善定制化生產線,張代理讓人在工廠里給他設了一個固定工位。這樣,他就能隨時找人商量技術問題,并且馬上就能改造。甚至有一次地方領導來視察,他都窩在廠里鉆研某個關鍵技術沒有出現。
張代理也承認,他這13年干的事太難了,以至于被很多人說成“神經病”。但是他認為“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明白想要什么。只有想明白了,才能做好事。”
四、服裝私人定制如何實現工業化?
傳統制衣業,一條流水線上被認為做不出兩件不同的產品:個性化定制和工業化規模生產是一對水火不容的矛盾體,要定制,就不能量產,要量產,就不能定制。
但在紅領的工廠里,一條生產線做出的產品卻件件不同,且效率是傳統制衣方式的數倍。它是怎么做到的?
進入紅領的生產車間,就會感覺到它與傳統車間的明顯差異。這里更像是一個IT公司,每個員工都對著一個電子顯示屏,按照上面的指示來開展自己的工作。
流水線上每件產品的顏色、款式、面料都不同,它們都掛有自己的“身份證”,工人只要將其在自己面前的識別終端輕輕一掃,這件衣服的信息及制作要求全都一目了然。
控制這一切的,是紅領獨自研發的智能化定制系統。從初始的量體,到成單、打版、剪裁,再到最后的成衣,一套服裝被細分成300多道標準工序,怎樣搭配最合理,怎樣剪裁最省料,全部由系統來計算并執行。
紅領在這套系統中建成了版型庫、款式庫、工藝庫、材料庫等多個數據庫,里面據稱存儲了涵蓋中外服裝的百萬億大數據。傳統批量生產的服裝一般只有大、中、小三個號,最多不超過10個。但在紅領的數據庫里,一套衣服有9000多個型號,從1米3,到2米5,高矮胖瘦,各種身材的數據都有。
這不僅將客戶需求的不滿足率降到萬分之一,更大大提高了制衣效率。比如制衣流程中的打版環節,傳統方式里,一個資深打版師一套西裝至少要一整天完成,但在紅領智能系統的幫助下,只要20秒即可完成。仰仗這套系統,紅領車間里210名員工一天可以完成2000套個性化服裝,這在傳統車間是不敢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