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區域經濟整合進展遲緩及貿易障礙限制非洲經濟發展
非洲國家領導人對于區域經濟整合經常說多于做,迄無重大改變。惟少數國家已開始採行一站式邊境管理(One-Stop Border Post)理念,由相鄰國海關共同辦理通關手續,以節省貨品跨境貿易通關時間。
依據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IMF)發布之「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期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10個國家中有6國來自非洲,成長最快的前20國亦多為非洲國家,致使「非洲崛起」(Africa Rising)蔚為風潮。惟IMF于去(2016)年10月發布報告,囿于國際大宗物資塬物料價格持續挫跌,塬被預期經濟會快速成長的國家已降至4國,許多先前經濟表現亮麗的國家現則前景黯淡,如奈及利亞。
區域經濟整合可重振非洲經濟頹勢,惟受到非洲普遍存在高度貿易障礙之掣肘,增加在非洲經商成本與困難度。非洲區域內貿易比重25%在全球各洲排名最末,遠低于亞洲之50%及歐盟之70%。非洲貿易障礙問題嚴重,南部非洲地區1部卡車通關可能必須攜帶高達1,600個文件,如許可及授權證照。超市連鎖店業者每週可能必須花費高達2萬美元,以確保取得進口許可證。解決非洲貿易障礙問題對窮人具有重大意義,可降低民生必需品價格。
IMF總裁Christine Lagarde則對非洲國家提出警語,不應急于進行區域整合過程。伊舉英國選擇煺出歐盟之例,強調區域經濟整合具有不可預期之政治社會效應,非洲國家似已接受該項建議。
非洲「叁方自由貿易區」(TFTA)于2015年6月宣布啟動,市場涵蓋自南非開普敦至埃及開羅,為單一非洲經濟共同體發展的重要一步。TFTA包括東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場(Comesa)、東非共同體(EAC)及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SADC)之26個成員國,總人口超過6億,面積等于中國大陸與美國之總和,惟目前TFTA進展相當緩慢,僅有18國批準該協定。另SADC曾于2003年通過全面性整合計畫,詳列進程目標,包括在2010年前達成關稅同盟;在2018年前使用單一貨幣等,惟目標仍遠在天邊。
區域經濟整合提供外人直接投資誘因,協助國家依比較利益進行生產活動,藉由專業分工與貨品及服務產出增加,以提升整體區域經濟福祉。非洲大陸為世界上最分離之區域,境內54國半數為小型經濟體,人口不到1千萬。藉由區域經濟整合,非洲國家可以創造非洲在全球貿易價值鏈之關鍵性角色。
非洲國家另一問題為透過進口及外匯管制措施,支持產品本地自製,犧牲外國競爭為代價之趨勢。例如奈及利亞採取進口限制及外匯管制,支撐奈國貨幣奈拉之匯率。由于國際石油價格崩跌,導致奈國外匯收益暴跌及外匯存底銳減。
IMF指出,該國不符合作為非洲主要經濟體之地位。另埃及因外人直接投資及旅游業下挫,導致外匯存底劇跌,該國遂採行限制進口及減緩外匯存底危機措施。另辛巴威亦採行限制自南非進口措施,之后該國雖已取消部分對個人進口限制措施,惟此等非洲國家關閉邊境自由貿易事例令人感到憂慮。
另非洲中小型國家深怕被區域強權如南非、肯亞及奈及利亞主導,使得泛非洲主義常受到個別國家主義牽絆。多數國家擔心南非將其激進之經濟政策或金磚國家(BRICS)利益擺在非洲整體利益之前。
依據Afrobarometer報告顯示,非洲領導人及一般民眾對于區域經濟整合持不歡迎態度,37%非洲人認為政府應限制人員及貨物之跨邊境移動。非洲倘要真正改變,首要障礙應克服此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