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把服裝業推到風口浪尖 布老板現貨貿易風生水起
所謂新零售,指的是線上做品牌集合平臺,線下布局體驗店,用VR等高科技手段試穿線上各品牌的衣服。銷售將不再是線下店的最重要功能,線下店更多的是提供一種展示體驗的空間,所以線下店也不需要密集布局,甚至不再需要備很多貨,不需要請很多店員。線下體驗,線上購買,而且線上線下真正做到同質同價。
去年,馬云在阿里云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指出“線上平臺+線下體驗+現代物流”的新零售模式,創造“隨時隨地多場景的新消費體驗”,將成為今年十年的零售行業主流模式。在這方面,家電行業如蘇寧、國美,手機行業如華為、小米等,均已開始瘋狂布局線下,線上線下逐步打通,也基本做到了線上線下同質同價。而服裝行業,在先期電商浪潮沖擊下大肆線上開店、線下關店之后,憑著線下體驗這個顯著特點,開始成為新零售浪潮的關注焦點。
在柯橋,不少服裝廠商都加入了新零售的隊伍。一方面,通過網絡平臺正常銷售,另一方面,參與線下新零售平臺的體驗式銷售。“新零售有點類似知名網絡品牌的集成店,符合零售行業發展趨勢,現在已經成為我們一個新的增長點。”“百思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的羽絨服,走的正是“新零售”模式。
“新零售”要求
供應鏈不斷提速
服裝業在新趨勢沖擊下,市場模式發生變化,也給了服裝業背后的面料供應商帶來相當大的壓力。服裝供應鏈傳導速度越來越快,運用電商、線上線下結合銷售的品牌異軍突起,不僅是傳統服裝企業深受打擊,也把服裝的供應商——面料商打了個措手不及:傳統的大訂單貿易,整個生產周期偏長,很難跟上這些快時尚品牌的需求方向和需求速度,抓不住新零售這一新興客戶群體,開始顯得力不從心,越來越舉步維艱。
在2015CHIC中國服裝電商論壇上,全球紡織網就提出要建立“快速供應鏈”,建議服裝企業利用互聯網整合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進行快速決策生產,并在面料采購模式上采用現貨方向的小批量、分批次采購。去年,這一建議已經生效。除了諸如ZARA、優衣庫等知名快時尚服裝品牌都與現貨面料供應企業締結快速供應合作,如今越來越多的采購商會以直接采購現貨的形式,來給自己的供應鏈提速。
尤其是以“新零售”為主的網絡品牌,尤其傾向小批量、多批次現貨采購,很多甚至直接通過網上平臺就實現采購。一些面料企業作出快速反應:以現貨快速供應為切入點,結合互聯網B2B銷售實現與快時尚服裝企業的高效對接。
來自全球紡織網相關數據顯示,近兩年來,服裝品牌、服裝生產企業、網絡賣家的現貨采購量比例不斷上升,而面料供應企業的平均訂單貿易量已從原來的97%下降到74%,現貨貿易量則從3%上升到26%。
傳統布老板
應實施現貨貿易戰略
對面料商來說,與訂單貿易相比,現貨貿易的要求更高,一是要對市場作出精準的趨勢研判:什么樣的產品才符合流行趨勢;二是要有一筆足夠支撐業務良性循環的流動資金,可以備足貨源,一旦客商表現出需求時,自己能第一時間供貨。
目前,B2B已跨入2.0時代后期,B2B平臺已逐漸由初期的交易輔助服務商角色逐步向交易中和交易后各項專業服務進行延伸,如海關商檢,國際收付,物流等方面發展。對紡織供應鏈體系的資源整合和價值發掘,將幫助紡織企業跳脫原有的倉儲物流模式和資金運作模式,并提高生意運轉的效率。
近年來,全球紡織網通過B2B平臺和線下服裝行業協會的廣泛合作,幫助現貨供應商與服裝企業達成有效對接,現貨戰略,從一定程度上讓紡織企業找到了與服裝快時尚接軌的方式。
但是,在資金方面,傳統紡織企業多陷入三角債中,資金往往一半壓在客戶的欠賬單上,一半壓在倉庫的庫存上,流動資金過少,導致備貨困難。這也是一個限制企業向快速供應鏈轉變的現實因素。
基于紡織企業這一現實問題,今年,全球紡織網等柯橋不少第三方平臺和金融機構、物流企業推出了許多供應鏈金融類服務產品,幫助面料商解決資金周轉問題。
據了解,已有一些不少布商捷足先登,通過第三方平臺,實施現貨貿易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