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季度我國紡織外貿形勢大幅回暖
4月中旬,海關總署發布了2017年第一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數字。統計分析顯示,3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00.17億美元,同比增長23.03%。其中,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出口90.98億美元,同比增長17.32%;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109.19億美元,同比增長28.23%。2017年一季度,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548.82億美元,同比增長0.4%。其中,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累計出口232.63億美元,同比增長1.2%;服裝及衣著附件累計出口316.19億美元,同比微降0.1%。進口方面,3月,我國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進口15.58億美元,前3月累計進口40.42億美元,累計同比增長9.0%。這也是繼2017年前2月累計進口增長14.5%以來的又一個較高增幅,與去年進口同比兩位數下降的走勢形成鮮明對比。從數字上看,3月我國紡織外貿整體迎來了喜人增長,給人以市場回暖的信號。然而,回暖勢頭在新常態下會持續多久引人關注。外貿企業面臨的嚴峻挑戰是否有所減緩?如何研判2017年的外貿出口走勢?
出口回暖是否會曇花一現
談到2017年第一季度我國紡織出口增長勢頭,浙江紡織進出口集團某外貿業務負責人陳總表示,他們公司的一季度出口訂單整體不錯,與統計數字的走勢相符。他認為,一季度的市場活躍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有關,由于前期清庫存比較徹底,所以市場在大量吸納新的采購。前兩個月,與其合作的貨物代理公司有三四年沒遇到這么繁忙的景象了,甚至連物流卡車都調度不過來。但他認為,一季度的市場表現高于預期,由于國際市場還沒有明顯復蘇,沒有形成強勁需求,因此二季度出口還會有所回落,后市不容樂觀。“現在企業出口面臨的壓力還是很大的。以日本市場為例,我們在日本市場的訂單,越來越多地轉移到東南亞,能留下來的訂單都是我們自己能夠提供設計和打樣的產品,需要與合作工廠不斷開發新款面料和設計,這類訂單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否則靠大路貨針織產品肯定比不過東南亞國家,這類訂單國內已經很少有人做了。”他說。
同樣說到對日出口面臨的挑戰,從事了多年優衣庫供應商的某山東企業老總表示認同。他說,在日本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代工企業在接單時不得不屈從于客戶的利益,按客戶的要求被倒逼著不斷提高供應鏈的效率和質量。據知情人透露,在優衣庫近期召開的全球供應商大會上,優衣庫把供應商從接單到成品交貨期縮短到一個月時間。這就要求供應商具備從上游到下游的高度默契配合與快速反應能力,上到紗廠,下到織染,必須形成高效的聯動,而這不僅是挑戰某一家企業的綜合能力,而是對上下游供應商協同密切配合能力的考驗,未來國際市場比拼的是整個供應鏈的綜合競爭優勢。”這位老總說。
歐洲高端品牌生產首現回流
由于受到成本壓力制約,一些低端訂單從我國內地轉移到東南亞已不是新聞。但記者了解到,歐洲的某高端運動品牌也開始出現由于不堪中國生產成本的提高,最終放棄與中國供應商多年的合作關系而回歸德國本土生產的情況。“雖然全行業的出口數字有所增長,但作 為中小型出口企業,我們面臨的生存環境和市場挑戰依然十分嚴峻。”上海某紡織外貿出口企業負責人魏總這樣告訴記者。就在幾天前,與他合作了多年的歐洲知名運動品牌商Joy Sportswear剛剛把一款產品的訂單起訂量從每個顏色1000件減至500件。不僅如此,還把旗下高端的登山戶外運動品牌TAO Technical-Wear的生產訂單從中國撤出,做出遷回德國本土生產的決定。雖然魏總與這家德國客戶有多年很好的合作關系,但在經濟和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德方無法承受庫存積壓帶來的成本上升。面對記者提出的德國生產成本高昂的疑問,魏總解釋道:“對品牌商來講,在中國下單需要一定的起訂量,如果銷售不暢,成品高庫存會增加新的成本。如果在歐洲生產,客戶可以把生產數量降到最低,雖然核算到每件服裝的生產成本會增加,但資金周轉率會提高,總體降低經營的風險系數。”雖然德方也對多年來與魏總達成的默契合作感到十分惋惜,但是迫于市場形勢只得如此。至于訂單是否會重新回到中國,魏總說,只能看歐洲經濟形勢好轉的情況,沒有人會知道未來。
關稅成本差異難以消化
在采訪中,不止一家外貿出口企業提到關稅給出口企業帶來的發展壓力問題。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春季調研也顯示,我國與東南亞、南亞國家對發達經濟體出口存在關稅差別,是導致我國出口訂單大量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的重要因素之一。孟加拉國、巴基斯坦、越南、柬埔寨對歐盟、日本等經濟體出口較我國而言,都有或多或少的關稅優惠。特別是2018年歐盟和越南的自貿區生效后,越南產品對歐盟市場的出口優勢還會擴大。“我們紡織外貿業務最早從澳洲市場做起,給知名的運動服飾品牌Everlast的T恤訂單曾做到過20多萬件,而且全部是中高端產品,客戶對我們的產品質量、交期等等各方面服務十分滿意,客戶關系十分融洽。但是由于關稅的差異,這個品牌的針織T恤產品訂單現在已經全部轉到東南亞了。澳洲客戶從中國進口需要支付17%的關稅,而在東南亞國家生產則可以享受很大的關稅減免優惠。一些有能力的大企業可以到東南亞投資建廠,但對于我們這樣的中小企業,只有被迫放棄這類訂單。”魏總道出中小企業的種種無奈。“為了應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我們也一直在努力練好內功,化解成本壓力。但是這種對同一國家的關稅出口差異帶來的成本壓力,不是企業自身能夠化解的。希望從國家層面能夠給企業出口帶來更好的國際競爭環境。”不止一家出口企業這樣向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