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設立“滿月”,各家鞋廠喜憂參半
規劃中的雄安新區覆蓋安新、容城、雄縣三縣及周邊部分區域,三縣各有特色產業,正因如此,“北方鞋都”、“北方服裝名城”等稱號甚至蓋過了三縣的本名。數據顯示,2016年,容城服裝業完成產值256億元,安新制鞋業的年產值也達到45億元。
在雄安新區設立“滿月”之際,記者再次走入新區,探尋這里的傳統產業版圖,看看對于新區定位及規劃,企業主們都有哪些期待。
鞋廠轉型、升級乃至搬遷重建勢在必行
提到安新縣,或許你會覺得名不見經傳,但是提到白洋淀,那就是無人不知了。白洋淀大部分淀區都在安新縣境內,這也形成了當地獨特的旅游業。根據當地統計,今年清明節小長假期間,白洋淀景區共接待游客18312人次,創經濟效益1649萬元。
除了旅游業,安新縣還有有色金屬、制鞋、羽絨三大傳統產業,其中,安新縣羽絨業年產羽絨服裝1000萬件,年產值6.7億元。安新縣被省政府確定為羽絨生產基地,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羽絨集散地。
安新縣制鞋業現有企業1700多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年產各類鞋1.5億雙,年產值45億元,已成為華北地區最大的鞋業生產基地。記者在安新縣采訪時,來到了位于三臺鎮的三臺鞋材鞋業交易中心,一位鞋材店老板告訴記者,交易中心總共有300多個門面,聚集了200余家商戶。
據了解,當地的鞋材廠商主要是從南方的福建等地進貨,將鞋材銷售給三臺周邊的鞋廠,再由鞋廠進行加工、出售。一位鞋材店老板告訴記者,三臺鎮擁有完整的制鞋產業鏈,基本沒有人去外地打工。生意做得大的自己開工廠,做得小的也有個店鋪,而他自己的鞋材店每年的銷售額也有八九百萬元。
談到雄安新區設立,這位鞋材店老板也不無憂慮,他告訴記者,現在每年的經營都比較穩定。從底廠、面料、扎眼、鞋墊加工到整鞋、物流,三臺本地都有相應的配套產業,“雖然現在關于制鞋產業搬遷的傳言不少,但是只要整個產業鏈不散了,大家還可以生存”。
另外一位從2003年就開始從事鞋材生意的老板則向記者表示,鞋材商在從上游進貨時,上游商家要求現金結算,即使建立了互信,也只能放寬到1個月內結清;但是在向本地鞋廠銷售時,下游鞋廠長期欠賬導致鞋材商資金周轉困難。
“我現在最關心賬款如何收回。”這位鞋材老板告訴記者,今年春節后,生意本就不是很好,新區設立的消息出臺后,賬款回收也變得更難了一些。
“從春節到現在總共收回不到5萬元,而前些年到了5月份能收回五六十萬。現在手里沒現金就不能進貨,不進貨就沒貨可賣,給鞋廠的供應斷了,他們就更不會早點還賬了。”鞋材老板向記者說道。
宣布設立雄安新區后不久,政府部門的工作組就進駐三臺鎮崔公堤村。工作組進村與鞋廠的老板們座談過兩次,4月8日還上門走訪過一次,“就問問廠子有多大,工人多少,日產量多少。”安新縣三臺鎮崔公堤村冠威鞋服廠負責人王廣軍知道,建設雄安新區,當地相關產業轉型、升級乃至搬遷重建勢在必行。
王廣軍得閑的時候就會琢磨廠子今后該咋辦,他知道,就企業而言,搬遷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必須提前謀劃。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在鞋材交易中心看到,背后不遠處正冒起滾滾的黑煙,而在交易中心右前方不遠處的一片田地里,長長的藍色鐵皮圍了一圈,其中堆滿了各種垃圾,當地人告訴記者,這是當地鞋廠用剩的邊角料集中處理地。
生態環保在雄安新區規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協調新舊產業的關系上,安新縣還要加上一條,如何保證環境與產業的和諧,做到可持續發展。
如何整合提升?向外搬遷,又該搬到哪里?
“要想出精品,就急不得,我們現在的工作緊鑼密鼓,不會準備不充分就進行建設,時間緊張,但不會匆忙上馬。”記者在容城采訪期間,一位當地縣政府官員如此向證券時報記者形容現階段的工作狀態。
設立雄安新區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大力發展科技創新產業,但是目前新區三縣的支柱產業中,無論是容城的服裝、雄縣的塑料包裝亦或安新的制鞋等,均為勞動密集的傳統產業,很難與新區定位搭上邊,如何協調新區的高端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關系成為企業主們關注的核心問題。
對于新舊產業如何協調,這位官員向記者表達了他個人的看法。他認為,目前存在兩方面機遇,一是當地產業的整合提升、消化吸收;二是向外搬遷轉移。
既然要向外搬遷,那么搬到哪里就是一個問題。這位官員告訴記者,現在不僅省內的區縣,就連西部省份的區縣也紛紛來容城進行洽談,希望承接現有產業。
在談到產業轉移及更新換代對當地經濟會有何種影響時,這位官員告訴記者,從新區建設角度來看,創新驅動引領示范區的定位非常關鍵。“將來很可能會實行負面清單管理。符合發展理念的產業才能進來,因為這不是工業聚集地,而是研發聚集地。”
“想來的企業太多了,現在已經不是招商引資,而是招商選資了,只有滿足新區發展要求的才能進入。當然,新區的建設也面向全世界公開招標,包括項目、建設、規劃等等。”這位官員的這句話似乎更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