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京副理事長走訪臺灣縫機產業
5月24日-26日,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副理事長楊曉京赴臺灣地區調研。期間,楊曉京走訪了臺灣縫制機械工業同業公會、新北市針車商業同業公會、臺北市針車商業同業公會3家行業公會,調研了星菱、星銳、高林、啟翔、歐西瑪等企業,并與各行業公會、企業負責人充分交流溝通,詳細了解了臺灣地區縫制機械行業企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規劃。
通過走訪調研了解,臺灣縫制機械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與經驗積淀,特點鮮明。首先,發展思路較為清晰。其行業同仁普遍達成了不追求數量與規模,注重差異化經營,做專做精的共識。客觀上,絕大部分臺灣縫機企業體量、規模小,資金投入有限,發展策略相對保守,但行業多年發展穩健,專業化分工明確,外協合作模式成熟,因此可以有效保證產品品質,利潤相對合理,價格定位更加理性,也讓企業更具有韌性與抗風險能力。
其次,企業產品差異化優勢明顯。在下游用戶對定制化、個性化要求愈發明顯的今天,臺灣企業各具發展特色,普遍有著獨到的產品優勢,如星菱專注針織自動化設備,關注柔型面料縫制解決方案;星銳傳統優勢的自動繃縫機保持領先水準,其自主開發的拉鏈縫合機進入國內90%拉鏈制造商;高林與國際一流廠商合作,內部管理及自動化設備研發水平進入更高的階段;啟翔持續投入,加大創新,聚焦高附加值、高利潤產品策略不動搖;歐西瑪整合前道、后道產品優勢,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并不斷拓展海外市場,創新探索售后服務模式。
再者,下游用戶需求穩定。由于臺灣服裝產業發展較為成熟,轉移東南亞、南亞、印度等地區布局較早,其規模效應逐漸顯現,因此對臺灣縫制設備的需求量保持穩定,也為臺灣企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楊曉京副理事長在走訪調研中,向臺灣行業企業詳細介紹了國內縫制機械行業發展的現狀與走勢。他表示,隨著下游業態需求的變化、行業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未來行業企業將逐漸分化,一方面是以成本控制、精益生產為優勢,走規模化之路的大企業,另一方面是滿足下游追求個性化、定制化需求的,以生產特色鮮明產品,走差異化之路的中小企業。臺灣企業發展思路明確、差異化戰略清晰、保持特色拳頭產品優勢等發展經驗值得大陸企業學習。
他希望未來兩岸優秀縫企能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提升創新研發力度,在產品互補,市場資源共享方面,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同時,兩岸行業組織應加強溝通合作,在信息、技術、標準等方面工作中加強互動,搭建有效合作平臺,為共同推動兩岸縫制機械行業發展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