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的縫紉機
我家的陽臺上,擺放著一臺老式縫紉機。奶奶有時用它做針線活,用腳一踩,機子發出“咔嗒、咔嗒”的聲音,好像在敲打小手鼓。
這臺縫紉機,木面,鐵腿腿,臺面是棗紅色的,支架是黑的,機頭能折疊,用時將它豎立著,就像一只黑色小兔子,不用時將機頭折放到臺板中間的窩窩中,合上蓋子,如同一張小課桌。
從我能記得事起,就看到這臺縫紉機擺放在家里,奶奶特別珍惜和愛護它,平常不用時專門用一塊花布罩著,不讓它沾灰塵。奶奶告訴我,這臺機子來到我們家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了,比我和爸爸的年齡都大,是1972年爺爺在北京部隊時買下的。爺爺說,那時候像自行車、手表、縫紉機一類東西是要憑票購買的,他和奶奶剛結婚成家,好不容易托人搞到一張票,買了這臺“上海牌”縫紉機,算是給奶奶的新婚禮物。在以后的日子里,這臺縫紉機伴隨著爺爺奶奶的工作調動和家庭住址變遷,“走”過好多地方呢。先是從北京運到商洛農村老家,然后又搬進縣城。爺爺調到西安工作后奶奶隨了軍,縫紉機也跟著到了西安。他們在西安先后住過三四個地方,每次搬家,都會丟掉一些陳舊的家具物品,像一些舊箱子、衣柜、老電視機、洗衣機等等,可就是這臺縫紉機,奶奶總是舍不得丟,家搬到哪兒就把縫紉機帶到哪兒。
爺爺和爸爸都理解奶奶,他們多次給我講過奶奶和縫紉機的故事。我們老家是個窮山區,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般農村人沒錢去買現成的衣服,穿的衣服、床上被褥都是自己織布或是憑布票買來布料自己動手縫制的。奶奶當年曾用這臺縫紉機為家里的老老少少,也為村里的鄉親鄰居縫制衣服,一年到頭春夏做單衣,秋冬縫棉襖,一天到晚手腳不閑,有時白天下地干活,晚上點著油燈或蠟燭還加班蹬縫紉機做衣。村里的好多人,都夸奶奶的手巧,針線活做得好,經常拿著各種布料上門找奶奶做衣服。
奶奶后來到西安當了工人,生活條件好了,家里人穿衣也都是去商店買現成的服裝,完全用不著自己去做,可是她還是舍不得縫紉機,老愛自己動手縫制個鞋墊、窗簾、桌布一類的用品,有時衣服、襪子、床單破了洞,也總是在縫紉機上修修補補,好像是怕長時間不用,縫紉機會生病。我的花手帕、床上的枕頭套,還有兩雙厚厚實實的布鞋墊,就是奶奶用這個縫紉機給我做的,布鞋墊放在鞋子中,走起路來可舒服呢。
我愛奶奶,也喜歡奶奶的縫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