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推廣生態紡織:實施全產業鏈綠色革命
伴隨“G20峰會”及“一帶一路”衍生而行,各行各業實質地進入產業鏈的新融合階段。需求度的增大、多方合作,更集中、更專業、更優質,也必然成為上下游產業對服裝行業的更高要求,具體如何體現,值得各界共同探討。
廣東一直是全國最大的紡織服裝產銷基地,云集眾多紡織服裝生產企業。深圳女裝在業內處于領先地位,是中國最大的品牌服裝設計、制造及加工基地之一。2016年深圳服裝業實現產值2100多億元,出口近百億美元;行業企業3500多家,擁有品牌1200多個;在大城市一線商場市場占比高達60%以上。
產業供應鏈及精準對接平臺
每年國內各類采購會、交易會,吸引眾多展商與買手,但一旦交易會結束,并沒有更多的服務在上下游產業間來支撐展商與買手的精準對接。據了解,除了“深圳國際服裝貼牌、紡織面輔料、服飾配件博覽會”,即深圳FASHION SOURCE博覽會,有全年365天的對接服務,尤其是極具優質平臺資源優勢、又專注在服裝貼牌、紡織面輔料、服飾配件、原創服裝等方向上的長期服務。相信未來,各類精準的、明確主題品類與商家買手資質的配對會,會健康積極地促進供應鏈平臺美好又充滿活力。
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重點引導支持展會”的深圳FASHION SOURCE博覽會,作為服裝行業的老牌展會,已經過19年的行業歷練。諸如深圳FASHION SOURCE博覽會這樣成熟的、已形成品牌影響力的知名展會,依舊力圖超越“產業盛事”的定義,致力于以打造行業標桿為使命,真正意義上實現產業供應鏈的商業落地,為行業成就高度的附加值。
服裝原創設計與設置獎項
近年,以精致優雅生活、科技力量、及各類設計等主導方向,迅速引領時尚設計流行的新趨勢。
縱觀服裝供應鏈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服裝供應鏈在“互聯網+”、智能化生產的大環境下,大膽創新,衍生出了不少新生推廣模式和發展道路,以促進服裝供應鏈的優化。
2017深圳FASHION SOURCE博覽會同期活動-原創設計時裝周聯合中國服裝網、穿針引線網,邀請韓國、日本、意大利、香港紡織服裝協會等行業內知名機構設立的金帛獎、最具影響力品牌供應商大獎、服裝供應鏈年度人物、創新產品獎、創新商業模式獎等獎項用于表彰對服裝供應鏈有巨大貢獻,在實踐中有重大突破成果的企業和個人,以推動中國服裝供應鏈創新發展。該獎項歷經三年的洗禮 當今,綠色概念不僅在食品、居住、出行中被廣泛提倡,還在服裝面料等紡織品中流行,紡織產品“生態化”、“綠色化”是國際消費品市場發展的大趨勢。今天,中國作為世界的紡織生產和出口大國,正積極追求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生產、消費以及回收利用和廢棄處理)的生態性,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保護產生了重要作用。
生態紡織勢在必行
紡織業是一個傳統的高污染行業,在生產過程中,纖維原料、加工染料或助劑等產生了大量廢水以及污染物。據有關統計,染整(即印染和后處理)廢水占80%以上,化纖生產廢水量約占12%,另外8%是其它紡織廢水。
用水總量大、用水效率偏低,廢水排放量大,都直接威脅著綠水青山。同時,整個紡織行業還面臨著高污染、高能耗帶來的高成本等問題。
作為一個環境敏感型和資源依賴型的傳統制造業,紡織業必須實現綠色制造。專家指出,一方面能改變傳統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產模式,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另一方面還能促進企業加大對高新技術的研究力度,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
綠色制造意味著紡織全產業鏈要走上生態道路,根據Oeko-Tex國際環保紡織協會對紡織生態學的界定:一是紡織品的生產過程對環境不造成有害的影響,且符合不污染空氣、不污染水資源等條件;二是將服裝和紡織品中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的有害物質的含量降至最低;三是在洗滌和保養衣物的過程中對穿著者和周圍環境不會產生影響;四是紡織品在廢棄處理時不釋放有害物質,焚化銷毀時不污染空氣。
有人形象地比喻,生態紡織就是使整個產業實現從搖籃到墳墓的綠色革命,即控制包括從纖維種植、養殖、生產到產品加工的全過程對環境無污染、產品自身不受“污染”,對人體安全無害。
生產過程綠色化改造
在“十三五”規劃中,紡織行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其中生產過程綠色化改造措施包括:推進能效、水效對標達標活動,培育行業領跑者;加強資源循環利用,建設廢舊紡織品回收和再利用體系,研發適應市場需求的再生纖維產品;加大綠色設計開發投入力度,打造具有綠色內涵的品牌,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綠色產品,引導綠色消費等。
綠色生產應先從企業抓起。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對記者說,從企業層面開展生態文明創建,可為紡織行業乃至整個工業生態文明建設積累經驗。為此,主管部門研制了“培養和創建紡織行業生態文明示范企業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文化、生態制度等五個模塊60多項指標,作為評價紡織企業生態文明創建的尺度和評分依據,并以此向開展生態文明示范活動的企業提高政策、技術與管理方面的指導,簡稱“1+5”模式。
據介紹,“1+5”模式中的“1”是指推薦的企業,首先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符合國家和行業的準入條件,這是基本門檻。同時,推薦的企業還要符合當地的環保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國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規。“5”是指企業要按照發展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生態民居、建設生態文化、形成生態管理制度五大模塊。
同時,紡織行業綠色工廠建設還需遵循“五化原則”:即在滿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綠色工廠應按照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能源低碳化、廢物資源化評價原則來創建。
生態文明走進千萬家企業
有了政策支持和具體標準,各地紡織企業開始實踐環保、可持續的生產方式。2014年至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同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共同開展了“中國紡織生態文明萬里行”活動,將評價指標與企業實踐進行對接,關注并指導著企業的轉型升級和綠色生產革命。
2015年1月,“中國紡織生態文明萬里行”走進了廣東互太(番禺)印染有限公司。從2002年開始,該公司研發和實施的節能環保項目有幾十項之多,僅在環保節能上的投資就已經超過了6000萬美元。這些投入得到了很好的回報,不僅減少了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還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最終優化了產品品質,贏得了長期穩定的客戶訂單和良好的聲譽。
同年11月,“中國紡織生態文明萬里行”又走進了杭州萬事利集團。萬事利集團是行業的標桿,近年來實施品牌戰略,率先提出了“控源頭,抓兩邊,提中間”的企業生態發展思路,構建了絲綢面料整個生命周期“供應鏈生態要求—綠色生態印染—產品循環利用”三個階段的生態體系。同時對供應商進行全方位的生態供應鏈考核,重視高端產品設計及綠色產品研發,生產上引進國際核心技術,目前已經做到節約用水30%,減少化學助劑用量10%。此外,還開展了物料平衡、水平衡和能源平衡審計和清潔生產審核,目前園區內先進設備占比80%以上,自動化、信息化技術及工藝技術達到同行業領先水平。
2016年,“中國紡織生態文明萬里行”活動又分別走進了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嘉麟杰紡織品有限公司。魯泰集團是全球最大的高檔色織面料生產商和全球頂級品牌襯衫制造商。魯泰公司從成立至今開發了600多項新技術,其中9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3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嘉麟杰紡織品有限公司是集針織、印染、研發和產學研基地于一體的,專業從事各類高檔織物面料和戶外運動型成衣的高新技術企業。無論是花園式的廠區,還是井然有序的織造、整理、染整車間,驗證了嘉麟杰從成立起就樹立的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理念。專家通過現場考察,依據“培養和創建紡織行業生態文明示范企業評價指標體系”,一致認為嘉麟杰公司是產業轉移和新建企業的示范樣板。,已經成為業界翹首期待和對自身認可的名牌標識。
未來無可限量,巨大的平臺和行業資源為依托,服裝行業產業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必須參與搭建和應對市場的需求來不斷創新,期以助力國內的服裝行業更快地接軌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