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縫紉機,給我生活添了不少樂趣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物質條件相對匱乏,縫紉機、收音機、自行車、手表曾是家庭中的奢侈品,被稱為家用“四大件”。如今,工業高度發達,家庭中用縫紉機縫制衣物已不多見,但縫紉機對于許許多多的人來說,留下的不僅是濃濃的親情,還有揮之不去的鄉愁。
忠州街道居民趙先生家里有一臺上海牌縫紉機,雖然有的地方漆皮已經剝落,但它卻是趙先生母親的寶貝。
趙先生介紹,他出生在新疆建設兵團。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父母狠了狠心,憑票添置了一臺上海牌縫紉機。作為最值錢的家當,他母親非常珍視,專門用厚厚的絨布為縫紉機做了一件布罩。
有了縫紉機后,家里的生活發生了變化。連隊的年輕知青喜歡穿時興衣服,可苦于沒有縫紉手藝,便從老家上海、天津等地郵寄來一些時裝書籍和畫報,央求趙先生母親為他們照著縫制衣褲。一開始,趙先生母親依據書上的內容慢慢摸索,試著做些簡單的衣服。后來有了經驗,竟也能獨自為人量體裁衣,縫制服裝。“每逢休息日,左鄰右舍的婆婆、阿姨、大姐,拿著各種布料左比右劃、七嘴八舌,好不熱鬧。”趙先生感慨,現在回想起來,不知有多少人家的衣裙出自他母親的手。
趙先生說,看見窗前那臺咖啡色的上海牌縫紉機,仿佛就看見母親還在那里忙碌:為父親縫補一件外套,為姐妹趕制一襲花裙,為自己做一件棉襖……
“噠噠噠……噠噠噠……”踏板翻飛,輪軸轉動,縫紉機的聲響簡單急促,卻又美妙動聽。因為,那是千萬母親操勞一生的見證,那是多少人兒時百聽不厭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