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效應”引發關注 美國線下服裝行業開始恐慌
7月12日消息,據CNBC報道,零售業分析公司One Click Retail發布最新報告指出,那些前往零售店購買文胸和內衣而感到尷尬的女性現在正轉向網上購買內衣,而這正幫助亞馬遜獲得夢寐以求的市場份額。所謂的“亞馬遜效應”再次引發關注,這次是在服裝行業引發恐慌。
這家互聯網巨頭當前的業務已經覆蓋電子、娛樂、書籍等,最近甚至宣布要通過收購Whole Foods進軍雜貨店行業,然而亞馬遜在加強其服裝產品方面卻始終比較低調。2016年,美國服裝市場(包括線上和線下)的總價值為2000億美元,其中亞馬遜占34億美元。去年美國服裝銷售總額增長了3%,但同期亞馬遜在美國服裝領域的銷售額增長了25%。
One Click Retail數據顯示,2016年亞馬遜網站上表現最好的服裝類別包括男性下裝(銷售額為3.75億美元)、女性緊身衣(銷售額為3.75億美元)、女式牛仔(銷售額為1.7億美元)、男式內衣(銷售額為1.65億美元)。亞馬遜代表沒有立即回應CNBC關于這些數字的置評請求。
Kantar Retail分析師米根·沃勒(Meaghan Werle)表示,亞馬遜本周正進行第三年度“Prime Day”活動,這對網絡零售商提升自己在時尚領域銷量堪稱是完美機會。沃勒正關注亞馬遜如何“利用其自有品牌的知名度”,特別是在時尚領域。她認為亞馬遜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在亞馬遜“Prime Day”活動的“潛行高峰”期,該公司表示其獨家服裝、手袋以及更多產品都在4至5折間出售。亞馬遜還說,其Prime會員在選擇男性、女性、兒童以及嬰兒服裝時可以享受30%的優惠。今年春季,亞馬遜曾聯手Carter's推出Simple Joys活動,即一系列捆綁銷售的兒童服裝。Carter's公司設計這些服裝,專門在亞馬遜上出售,主要針對亞馬遜Prime會員。
在此之前,亞馬遜正在銷售自有品牌的服裝,但他們幾乎沒有在網上銷售。到目前為止,亞馬遜在在服裝方面主打所謂的“面包和黃油”策略,即讓服裝成為“日常必需品”,而非奢侈品。One Click Retail報告指出:“我們的數據表明,亞馬遜在必需品和日常用品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如牛仔褲、襪子、內衣以及男性工作服等。”
不過,在他們努力實現無憂購物體驗的過程中,亞馬遜正在投資于創新,包括在支付、訂單履行、產品選擇等,現在有了Amazon Prime Wardrobe,退貨政策更加靈活。其中一個減輕購物體驗壓力的項目就是測試Prime Wardrobe,這是亞馬遜新的時尚平臺,看起來與Stitch Fix和Trunk Club服裝訂閱服務相似。
亞馬遜網站宣稱,Prime Wardrobe包括亞馬遜私人品牌以外的品牌,例如阿迪達斯、Calvin Klein、Levi's以及Hugo Boss等。這項服務允許顧客訂購鞋子、衣服或飾品之類的物品,而不需要預先交納費用,只有當他們決定保留物品時才需要支付賬單。購物者有7天時間來決定是否想要留下物品。
而且,亞馬遜在服裝市場上的擴張可能會延伸到物理世界。早在宣布收購Whole Foods時,有些分析人士開始猜測,亞馬遜將來也會收購專業的服裝零售商,例如Luluemon。Fung Global Retail & Technology最近發布研究報告稱,亞馬遜可能會在未來進行房地產大規模收購,包括百貨商店、折扣店以及專賣店等。
與此同時,今年許多專業零售商已經申請破產保護,包括The Limited、Wet Seal、BCBG Max Azria、Rue21、Gymboree以及True Religion等品牌服飾。Kirkland & Ellis的重組集團合伙人喬什·蘇斯伯格(Josh Sussberg)表示,無需懷疑,亞馬遜很可能成為這些待售服裝零售商的買家。他說:“我認為每家零售公司都在考慮他們的規模經濟,無論他們是否擁有流動資金,所有這些公司都在試圖搞清楚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