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淡季紡織廠不停歇 赴疆拓展覓商機
進入7月之后,國內棉紡織業明顯進入淡季——訂單減少、停產限產增多,有的小企業已是鐵將軍把門,工人回家避暑。但在此時期,筆者卻發現,不少企業反倒更加忙碌起來了。
第一,為新疆建廠而忙。隨著新疆棉紡織業的快速發展,其承載力、吸附力明顯在加強。2017年,成為內地紡企紛赴新疆資資建廠的關鍵之年。據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部分廠家表示,在新疆投資,眼下來看有三大好處:一是政策優利補貼巨大。近年,國家及自治區的優惠及補貼政策,讓新疆棉紗成本直降2000元/噸左右,使新疆產地棉紗具有極強競爭力。二是原料資源豐富。國家統計局數據:2016年,全國棉花產量534.3萬噸,其中新疆產量達到359.4萬噸,已經占據六七成。再者,新疆棉的可紡性強、易于組批已是行業公認。可以說,新疆投資建廠背靠資源,出得天山,可雄居天下。三是集聚效應。任何產業的發展,集聚效應會讓優者更優,更具競爭力,更適得生命發展。新疆正成為聚天下棉紡織于一域,氣魄大、前途遠。因此,不少內地紡織廠借7月淡季,馬不停蹄地赴疆考察、調研、談判,打算在新疆鋪陳更遠未來。
第二,為新疆包廠、租生產線而忙。從棉花加工角度來看,今年有一個突出特點:內地軋花廠赴疆包廠減少,紡企卻在增多。原因大致有二點:
1、內地擁擠,呆不下去了。有些小型紡企,自從建廠起就一直與同行業者打著價格戰,戰來戰去,渾身傷痕累累。現在,內地做不下去了,于是改弦更張到新疆尋找機會。
2、延伸產業鏈,弄點可靠的資源。包括大型紡企,到新疆包廠、建廠的目前是親自收購、親自加工、親自裝運,為得就是降低成本,使用可靠的資源,也防備減產年份“有米下鍋”。
近些天,筆者跟不少紡企了解交流,大都表示,7月份已到了赴疆包廠、租賃生產線的最后決戰階段,因為從8月開始,就要跑資金、檢修設備待收了。所以,7月對于一些有包廠意愿的企業來說,正在奔跑在新疆各棉區的大地上。
第三,競拍儲備棉,逢低補庫而忙。正當別的企業在怨天尤人、無奈嗟嘆的時候,部分廠家卻在悄然加大競買力度,進行“逢低”補庫。
啥叫“逢低”補庫?今年的棉價底在哪里?恐怕誰也說不清。但是,有一些紡織廠認為,近階段棉花就已是跌無可跌,正在建立“鐵底”。原因:首先,現貨成本倒掛已達700-900元/噸,成本的支撐下,棉價還能再跌幾何?其次,近些天,鄭棉也“穩當”多了,正在逐步收拾失地,CF1709合約也占穩了15000元/噸以上強心理支撐位。故本周以來,國儲棉成交率呈上升態度,尤其儲備地產棉成交量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