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哲:中國紡織工業的創新發展與供應鏈重構
6月27 — 30日,第14屆亞洲紡織會議(ATC-14)在香港召開。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在會上作了題為“中國紡織工業的創新發展與供應鏈重構”的主題報告,全面解讀了中國紡織工業的創新發展成果、面臨的新環境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以下摘錄報告的主要內容。
中國紡織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創新成為重要動能
“十三五”以來,我國紡織工業保持了穩中有進的總態勢,我國紡織行業纖維加工總量、主營業務收入、限額以上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增長率、出口總額和工業增加值、投資增速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明顯回落并趨于平穩,進入了由大而強的發展新紀元。
2009—2016年中國紡織工業主要經濟指標變化
速度放緩的背后是行業發展質量的提升。2000 — 2015年,我國生產純棉32S
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由5.6 t/人年增至27 t/人年;棉紡萬錠用工人數由250人/萬錠降至60人/萬錠;棉紡無梭織機占比由7.69%增至68.64%。產業用紡織品纖維加工量由2000年的12.78%增至2016年的26.75%。
創新是推動我國紡織工業轉型升級,實現由大變強的重要推動力。“十二五”期間,我國紡織工業的科技創新成效顯著,主要體現在科技投入加大和科研成果豐碩等幾個方面。
2009 — 2015年紡織行業規上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
中國紡織工業蘊含巨大的發展潛力與市場空間
未來我國紡織工業仍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增長的動力包括以下3個方面。
穩定性力量
(1)龐大的經濟體量與產業規模
截至2016年底,我國纖維加工總量已增至5420萬t,纖維加工總量占全球的比例“十二五”以來一直維持在50%以上;投資總額達到12838.75億元。雖然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紡織行業主要指標增速明顯回落并趨于平穩,但龐大的經濟體量和產業規模仍將為未來紡織工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另外,經濟“L”型走勢也是行業實現創新發展的良機,增長速度的回落顯露了之前高增長過程中積累的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在釋放壓力的同時,也為創新發展預留了空間。
(2)完備的基礎設施與產業配套
我國紡織工業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基礎設施與產業配套,原料、加工和終端環節之間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性和親和力,這使得行業價值鏈上一個環節的創新可以在另一個環節得到應用轉化,能夠激發創新的疊加效應、聚合效應與倍增效應,從而為行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
增長性力量
(1)消費升級帶來巨大消費潛力
我國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隨著消費收入的增加而穩定增長。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衣著消費支出將至少有6600億元的增量空間。另外,不斷深化的消費升級也為行業發展帶來巨大潛力。
居民收入增長與消費需求提升
(2)供給轉型造就巨大市場空間
中國紡織工業的轉型升級與結構調整蘊含巨大市場空間。由于規模大、體系全、發展程度差別大,中國紡織工業的供給轉型對于不同層次、不同品類的技術與產品都有巨大的需求。
應變性力量
(1)日漸開放的對外格局
“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1+3+7”自貿區雁陣的形成、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將拓展中國紡織工業的發展空間,強化行業與國際市場的聯系,促進資源稟賦的互補與創新能力的協同。
(2)日漸完善的創新生態
完善的創新生態能夠增加行業對復雜環境與多變預期的適應能力與應變性。近年來,中國的創新生態取得了長足進步,主要體現在政策引領、研發投入、人才培養、網絡平臺4個方面。
紡織工業正處于一個怎樣的世界?
虛與實,世界是原子的也是比特的
管理咨詢公司McKinsey(麥肯錫)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12%的商品貿易通過電子商務完成,世界上約50%的交易服務已經數字化,伴隨著世界范圍內的信息、理念和創新流通,數字流正在不斷深化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參與度,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全世界的小企業正在成為“微型跨國公司”。
與此同時,以移動互聯、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在深度融入紡織供應鏈,改變著包括設計、織造、配送、營銷等在內的各個環節。
合與分,世界是一體的也是離散的
“形散”:在政策調整、智能制造、能源革命、資金成本、原料價格等因素的影響下,行業綜合成本正趨于扁平。就近化生產與分散化采購成為一種趨勢。2010 — 2016年,美國、日本、歐盟三大主要進口市場對我國紡織品服裝進口比例均逐年下降,而對越南、印度、孟加拉國的進口量則逐年提升。
“神聚”:以市場、資本、網絡、政策、文化、責任為紐帶,紡織工業全球一體化深入發展,區域間、國家間、產業間的資源能力正在廣泛鏈接、有效組織和高度協同。
平與折,世界是平坦的也是波折的
技術革命的推動,特別是信息技術、運載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交易規模快速增長、交易成本顯著下降,溝通效率不斷提升,世界正變得越來越“平坦”。而技術發展也正在形成新的鴻溝。當前以智能、綠色、泛在為特征技術正以集聚化、融合化的方式涌現,改變著產業分工、重塑著市場格局。技術的關聯性、復雜性,研發的高成本與不確定,基礎設施的高要求,形成了較高的進入壁壘,使得許多發展中國家難以融入新經濟。
同與異,世界是趨同的也是多元的
在全球化、集中化、規模化的影響下,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呈現出融合與趨同的特點。全球流動仍然集中在少數幾個主要國家之間,2005年以來幾乎沒有變化。
世界主要生產與生活資源的全球流動(占全球的比重/%)
而信息與通訊技術的發展、民主與自我意識的增強,使得在趨同的大環境下,追求多元化與差異化成為潮流。崇尚個性的消費新世代逐漸成為消費主力。
80后和90后消費群體的消費偏好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