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都”晉江,30年體育產業陷入中國制造迷途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鞋類制品生產國和出口國,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統計,中國鞋產量占全球的63%,近年來,中國鞋在海外市場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在“鞋都”晉江,扛不過去的制鞋企業在07年已停產或倒閉。分析認為,人民幣升值、物價提高、勞動力成本增加等原因使企業利潤率急跌,各種因素將企業推到了有史以來最難的關口。
30多年以來,福建晉江,作為我國五大制鞋業基地之一。晉江從福建東南沿海的小漁村蛻變為“中國鞋都”,誕生了上百個體育用品品牌。但歲月激蕩,許多紅極一時的名字如今幾近消亡……德爾惠、喜得龍、金萊克,它們是如何被時間和潮水沖走的?
根據晉江市官方統計資料,自08年一季度起,全市712家制鞋企業納稅人中,有309家國稅入庫同比下滑或零入庫,同比減收3277萬元,下降了40%,一些知名品牌也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漸消逝!
三四線品牌倒下、資本冷卻
2009年10月,喜得龍(EDS.Nasdaq)創始人林水盤宣布,喜得龍未來將與歐美高端品牌合作,正式進軍一線城市。
此時的喜得龍,是晉江大多數體育用品公司的縮影——以代工起步,創建獨立品牌,通過“砸錢投放廣告”的方式打響知名度。財富快速積累的同時,上市也成了它們共同的目標。
在喜得龍上市之前,晉江已有安踏、特步、361度等品牌掛牌港交所,“榜樣的力量”和商業嗅覺刺激晉江眾多品牌商跟風追捧,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韓國等發審較快的資本市場成了他們的選擇。
“晉江有一些上市公司,他們可能并不是真的需要融資,而是看到大公司上市以后財富的增值,跟風就上了。另外福建這邊家族觀念重,有些聽親戚朋友介紹,不想走中介轉而利用中間資源。可能我認識一人做德國上市做的多,就把我的朋友給推過去了,這樣就會看到在同一個地方扎堆上市的現象。”在泉州從事保薦工作的小徐如此解釋道。
政府補貼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據報道,2011年泉州本土企業上市以后政府有補貼,既可以拿地又可以拿到約500萬元獎金。界面新聞了解到,若泉州本土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成功,政府會有100萬到150萬元的補貼。
一時間,尋求上市的鞋企如過江之鯽,可真正越過這“龍門”的公司,也并非步步生蓮。
上市后,拿到融資的喜得龍擴張步伐不斷。林水盤先是一口氣簽下40位職業經理人,任職部門經理及總監等中高級管理職位,后又大舉擴張門店,單是2010年就新增門店近700家,全國門店超過了4000家,到2013年末,喜得龍零售網絡已經覆蓋全國28個省市。
這種擴張舉措并未使喜得龍一路高歌猛進,過快的擴張反到使得行業集中度加劇,二三線市場拼殺愈發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無核心競爭力的喜得龍在2013年觸底。
數據顯示,喜得龍2013年實現收入16.3億元,凈利潤僅6554萬元,同比分別下滑46.35%、201.5%。同時,公司的經營活動現金凈額也從2012年底底4749.2萬元變為了2013年的-8612.4萬元。
隨著業績的下滑,喜得龍股價也走向疲弱,市值由最高的5.95億美元縮水至9188.85萬美元。最終喜得龍于2014年黯然退市,由于巨額債務于去年中旬宣告破產。
成本上升,海外訂單漸少
老板許振坤在制鞋行業里經歷過不少大風大浪,然而近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一邊是訂單越來越少,而另一邊是成本直線上升,這導致了企業利潤率的急劇下滑,速度之快令他始料不及。許振坤告訴記者,行業利潤率如果保持在10%已經是不錯的水平,現在降到了他必須面對虧本的可能。
而且,這幾年,中國鞋在海外市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先是08年皮鞋出口出現了十幾年的第一次下降,出口13億雙,同比下降6%,緊接著,今年第一季度,全國整個制鞋行業出口量又同比下降了5.3%。作為一家為國外知名品牌代工的出口企業,晉江的誠安鞋業出口對象遍及歐洲各國,在剛剛過去的一周,他被明確告知,一個合作了近十年的意大利客戶不打算繼續往自己的公司下訂單了,僅僅半年不到的時間,這是誠安鞋業連續損失的第四位重要客戶,即便是多年合作的客戶也逐漸把定單轉向了中國以外的制作基地。
晉江市商會副會長丁榮華說:包括美元的貶值,石油化工的漲價,工人工資的提高,有很多,銀行的資金緊縮,這很多東西集中在一起,如果單純是一個東西那還好辦一點,現在集中在一起,所以就造成這些出口企業的壓力很大,在這種時候去求生存,不是求發展了,好好的把企業怎么來整好渡過這個難關。
“高性價比”策略已經失靈
在過去30多年的時間里,晉江系體育品牌坐擁國內廣袤的體育市場,利用低成本競爭優勢攻城掠地,獲得十足發展。
然而,隨著國外品牌的不斷滲透和渠道的下沉,這場“盛宴”已然落幕:現有市場被瓜分殆盡,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依靠“高性價比”打開銷路的原始策略已經失靈。
類似喜得龍這樣無核心競爭力,且盈利模式單一的晉江系公司,洗牌、倒閉在所難免。但現存鞋企若不能開發更多增長空間,在零售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過程中,不單是目前已經出現利潤下滑的二線品牌,就算是目前占處領先地位的安踏,未來也一樣會遭遇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