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與包包也要共享了 是真風口還是偽需求?
在共享單車、充電寶等共享經濟的風口下,共享衣服、共享包包等項目都在打著“共享”的名義冒出來了。
比如共享衣服品牌有衣二三、女神派、多啦衣夢、美麗租等,其中包括IDG資本、經緯中國、金沙江創投、君聯資本等一線投資機構隱現成為推手。而共享包包項目有抖包包等。
與共享單車與充電寶的模式基本類似,這類共享項目的本質還是租賃。而在共享雨傘、充電寶現在已經半死不活的現狀來看,共享衣服與包包能成嗎?
共享衣服與包包能不能成,關鍵是看共享的品類是不是能契合用戶碎片化時間下的剛需或者日常衣食住行某個痛點的剛需,共享單車、迷你KTV、共享按摩椅基本都能達成這一條件。
而共享衣服、包包等品類的一個共性特點就是要滿足人們的炫耀性虛榮心理。當然,很多人都有這種虛榮心理,對于許多愛美的女性消費者來說,她們永遠覺得衣柜里少件衣服。所以共享衣服也是主打這部分用戶的需求。
先說共享包包。對于共享包包來說,如果要具備炫耀屬性,可能需要偏奢侈品屬性,共享租賃平臺“抖包包”也算是這類。該平臺在今年6月對外宣布,獲得了獵鷹創投種子輪和A股中小板上市公司聯合創始人天使輪共計千萬級人民幣的融資。
但是如果偏奢侈品屬性,那么意味著成本投入巨大,而且回本周期非常長,用戶群偏小眾。有共享包包的投資人說,熱愛時尚的女性來說花數萬元購買一個使用兩到三月后就束之高閣的物品,共享租賃將使用權和擁有權分離,享有而不持有,這才是分享經濟的意義。
很顯然,投資人并沒有想清楚它的受眾群體是哪些?這個結論是怎么下的?熱愛時尚的女性花數萬元購買一個使用兩到三月后就束之高閣這種觀點應該更多只是投資者一種一廂情愿的想象。
當然我們不可否認這種女性群體是存在的,但很明顯該群體并不是主流,但從描述可知,這個女性群體的收入應該不菲,而且對于收入高的愛包女性來說,她們普遍追求的是購買欲與占有欲。
因為共享包包會帶來許多清潔與衛生上的問題,而且更容易折舊,這顯然不是高收入群體女性追求更高物質需求的目的,對于這個階層的女性而言,一般是不太愿意選擇跟其他人共享。
從另一方面來看,包包是一種快消時尚品,由于時尚產品的快速迭代特征,它的流行與過時的時間差都相對短暫。如果大量的奢侈品包包在租賃期間沒有回本,但許多奢侈品包包新款又已經出來,那么這些舊款包被共享的幾率會迅速滑坡。
衣服就更是如此了,收入高的群體大多傾向于消費,也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不屑于跟其他共享一件衣服,比較也會擔心感染疾病等風險,而收入相對偏低的群體當然也會有這個考慮,而且還會嫌棄租金貴。但是對于衣服這個品類來說,在部分情況下,租賃的需求是成立的。
比如說參加重要的會議、晚會、酒會、慶典活動、演出活動等特殊場合下的特殊的需求,人們在這種特殊的或者相對非常正式的場合,需要相對質量上乘的正裝或者一些禮服甚至演出服裝等,人們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有租賃衣服的需求,但這種服裝平時不怎么穿,特殊場合下才會選擇。
因此,租賃而非買下來的需求可能會更強烈。穿的衣服可能打著共享的名義玩租賃還是能擊中一部分人的痛點。
美國服裝租賃網站Rent the Runway2009年就成立了。其主要租賃的是高級禮服等場合性穿著,包括5萬套裙裝、1萬件首飾和手袋等配飾,顧客可以用150美元租到1700美元零售件的禮服裙。2016年12月27日,Rent the Runway宣布在E輪融資中籌集了6000萬美元,迄今為止,融資總額已高達1.9億美元。
另一種情況是價格相對昂貴的奢侈品衣服的共享,在國內,對于偏愛奢侈品衣服但經濟承受力不夠的消費者來說,如果有機會接觸更多奢侈品牌服飾,也算是消費升級需求下對于體面生活的一種追求。
但從當前整體的國民經濟收入狀況以及房價高企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占比最大的低收入階層以及中產階層均承受著較大的生活與工作壓力,對于租賃奢侈品服飾的需求并不是特別強烈,它可能只會滿足小眾群體的需求,但不是主流用戶的痛點,不足以支撐一個足夠大的市場。
但如果只是一般的普通包包、衣服等,人們對于真心喜歡的,就會買下來,而不是去租賃。畢竟在消費升級趨勢下,人們對于私密性以及提升生活標準上的物質上的奢求,更多是愿意購買而不是租賃。對于需要穿在身上的物品,大多數人可能還是不愿意與他人共享,即越私密的東西越重視的物品就越不愿意與他人共享。
從商業模式來看,當前共享衣櫥與共享包包的模式多為B2C和B2B2C。前者指平臺自營,服裝由平臺購買,然后租給消費者,后者指商家合作入駐,直接對接服裝品牌和消費者。
其實無論哪種模式,在當前人們認知度較低,以及平臺用戶規模太小的情況下,前者平臺自營會面臨著資金上與成本上的壓力,而后者會面臨品牌方與供應鏈上的壓力。
兩者都需要承擔購買成本、物流成本、清洗維護成本以及倉儲管理成本,以及需要對接更多品牌,上架更多熱門款式,包括與洗衣廠合作,甚至自建清潔中心等,但營收無非就是租賃收入。但如果成本投入過高而租賃收入回本慢,一旦資金鏈斷裂,風險立馬呈現。
總而言之,這兩種品類是否適合共享值得商榷,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是租賃的定價選擇非常重要,租賃價格若太貴,人們會更偏向于購買,比如說,因為衣服、包包這類物品很容易折舊,共享多次之后,就會越來越舊,時間越久,越難以再共享出去,商家與平臺方需要迎合潮流趨勢不斷上新品。
對于品牌商家來說,一次性賣出對才能滿足快速獲利與快速回籠資金的需求,而如果折舊的衣服共享不出去而本身的租賃頻次還沒有回本,就會導致巨大的庫存、資金壓力與資源浪費,繼而影響到品牌方的合作訴求。
況且,前面說到,越是設計到私密性的物品,人們越傾向于私人占有而非共享。如果人們在這個需求點上不是剛需,那么新鮮感過后,用戶很容易陷入現象級消費的疲態,久而久之,用戶活躍度會持續走低。
至少越是講究品質生活的人,越不愿意跟成千上萬的人去共享同一件衣服、用同一個包包,這也并非消費升級下的體面生活的呈現形式。就好比許多人都或多或少對于酒店的毛巾與浴巾會產生抵觸心理。畢竟,衣服這類物品的共享已經不是心理潔癖的問題,而是關乎健康與品質生活。
對于平臺運營方來說,用戶增長曲線關乎到庫存壓力與成本壓力,隱含極大的風險。說到底,衣服、包包等品類本身是否適合共享有待商榷,而更可能的情況是,共享衣服、包包可能最終的結局是跟共享雨傘、充電寶之類的差不多,一陣風過去之后,就會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