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科,創新與品質
位于臺州市椒江葭芷工業區的翔科縫紉機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包縫機系列、繃縫機系列、特種機系列等工業縫紉機企業。擁有高效精煉的研發、檢驗和生產團隊,先進的加工和檢測設備。主導品牌為“瑞陽”和“斯巴達”。剛創業初期,翔科為很多知名的縫紉機品牌貼牌生產。但是翔科公司創始人梅總表示,OEM不是翔科主要的業務,“我們還是要力推自己的品牌,靠自己品牌來實現長期的發展。” “瑞陽”和“斯巴達”作為翔科的主導品牌在市場上經過多年的打拼已取得一定的知名度。
說起翔科,業內人士都知道它在包繃方面做得很出色,但是梅總認為在臺州,不生產平縫機的話,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對于產品結構的定位,梅總表示:“我們的主要方向還是以包繃縫為主打,平縫的定位是不落后于別人,也沒必要非要領先對手多少,我們還是包繃領先”。
“我自己是搞技術的,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第一位是產品的創新。”為了實現產品的創新,翔科投入大量的資金來搞研發、提高生產設備水平。梅總非常堅定地相信未來有實力跟臺灣、日本的產品競爭。我們在翔科的車間看到的一款準備要上市的新產品,而此時它的下一代已經在開發了,翔科的產品是3-4年一個開發周期。“最早臺州產品和臺灣品牌差距為什么這么大,因為我們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沒有意識到要在這方面去做上來,以模仿為主。今年開始我們的產品跟國際品牌相比可能還有一些差距,但是絕對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么大,最多再過三年,我們絕對能做到跟臺灣產品是同一個標準。如果我們在電腦方面再創新,這樣我們的產品絕對不會遜色過他們的。”
梅總的底氣來自于一直以來對產品品質的重視。梅總本人也是從普通的組裝工廠做起來的,隨著積累的經驗越來越多,更加認識到品質的重要性——翔科始終把品質放在重要位置。去年開始翔科逐步在生產設備上加大投入,采訪期間剛好有幾臺新的加工中心進來。翔科公司在生產設備升級方面投了六百多萬,接下來所有自主研發的產品都是使用自己做的機殼。梅總表示:未來的計劃是使用20臺先進加工中心設備,在擴大產能的同時,保證產品的品質能夠穩定。從機殼等原配件抓起,讓產品的每一道工序,每一個配件都力求更完美。
當前最大的困難是招工難,導致缺貨,現在訂單排到了三個月后了。機殼自己生產之后,加工中心是定量生產的,現在五臺加工中心24小時不停地生產也只能做700臺機殼。所以就限制了整個生產流程有一定的限量。以后有了20臺加工中心才能滿足生產需求,翔科計劃每個月的機殼生產量是在四千臺。提升產能是近期的主要任務。
翔科希望給大家留下的印象一是創新,二是品質。一說到翔科就會想到這家公司創新能力很強,品質很不錯。“我們不想要多大的銷量來印證自己,我們要的是創新和品質,我們也很努力地在這兩方面去做,比如自己生產機殼,購買先進的加工中心”。梅總深刻認識到無論企業在什么樣的競爭環境,一定要有創新,并始終把創新放在第一位。基本上翔科要保證一兩年內出一款新品。不一定公司現在很小就無出頭之日,也不一定公司很大就相安無事,企業還是要走出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真正要從終端用戶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去創新。這樣的工廠無論行業再如何洗牌都可以生存下來。可能在一些常規產品上它不具備競爭力,但是整體來講只要一直尋求創新的話,這樣的企業是很難被“洗”的。
創新的前提是要了解終端需求的變化。為了改變閉門造車的研發方式,翔科積極接觸終端用戶,了解用戶使用情況。梅總提到,現在去服裝廠考察的活動很多,包括對他本人和整個研發團隊基本上每個月都要走訪服裝廠,了解有什么新的面料,這種面料翔科的設備能不能做等等。翔科馬上要上市的一臺繃縫機,就是針對一種特殊的面料的縫紉。此外,梅總參加了很多國際性的專業展會,了解縫制設備的最新趨勢。梅總表示:“翔科是想在縫紉機這一行業做出一番成就的,并不僅僅只是為了賺一點錢,這是兩個不同的理念”。可以看出,從縫紉機裝配開始從業的梅總,對縫紉機這一行有著深厚的感情,也花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不斷創新和提升品質。
說到未來,梅總透露了翔科的計劃是往縫制單元的方向發展。在現有的特色產品繃縫、包縫上去延伸,研發生產具有翔科自己特色的縫制單元。“這么多年翔科公司一直比較穩步增長,現在和將來也是要一步一步走,穩打穩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