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的鞋企,最想去哪里?
今年5月,美國馳名的連鎖鞋企PSS宣布破產,數以百計分布在美國、加拿大大中城市的400家PSS門店在兩個月內相繼關張,而這家門店的供貨商中就包括中國兩個著名“鞋都”。
無獨有偶,自7月17日起,美國特意在白宮鄭重其事地舉辦了一個“美國制造周”(ixiM ade inAm erica w eek.),展示了來自美國全部50個州的制造品或工藝品,這其中當然也有鞋。
但美國真的是鞋企的新“樂土”么?
數據顯示美國人購買力的恢復更多集中在房地產、汽車等領域,服裝、鞋類等輕工產品仍然不溫不火。美國馳名的連鎖鞋企PSS的破產,讓福建莆田、泉州的許多家鞋企,幾個月來為追討欠款,“鞋老板”們可謂磨破鞋、跑斷腿,但效果卻并不理想,而PSS并非孤立現象,此前兩個月,既是鞋類賣家、又是時尚鞋生產商和“貼牌”大主顧的BC BC M az A zria也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如果說“出逃”的目的是“趨利避害”,在美國鞋業產、銷氛圍同樣持續惡化,自身又處于貼牌或廉價品牌營銷等鞋業“食物鏈”低端的情況下,“逃往美國”至少對大多數國內鞋企而言,是不那么現實的。
撰寫此文時筆者恰在國內出差,參與了浙江省臺州市“薪火傳承”青年企業家培訓工作。臺州下屬的黃巖同樣是國內外名聞遐邇的“鞋都”之一,且相較粵、閩等地同行,其產品貼牌多、低檔產品多,自主品牌知名度要低一些。一位參與培訓的年輕企業家恰是當地排名前二的鞋企總經理,按照他的說法,產生“逃”的想法,其實是有原因的。
這位年輕企業家指出,隨著國內勞動力價格水漲船高,制鞋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傳統的低價傾銷措施“已經不靈”,而國內幾個“鞋都”雖然情況不同,但主要還是以價廉物美和“堆量”取勝,倘成本一直這樣漲下去,“不逃也得逃”。
不過他并不認為美國是理想的“出逃目的地”:那里勞動力成本更高不說,更要命的是經濟結構早已升級換代多次,“別小看鞋,上下游配套是很講究的,美國那里原料、輔料、小件加工早就門類不齊、支離破碎,還要到處去找甚至進口”,“靠近市場”的好處會被抵消很多。
一些觀察家也對鞋企“逃美”的前景不看好,這不僅因為當地鞋類消費市場暫時已顯飽和,更因為這里是全球低端鞋企“混戰”之處,東南亞、南亞、中美洲甚至非洲的同類產品扎堆云集,且這些地方勞動力價格更低,它們完全可以低價傾銷,擠壓中國鞋企的生存空間。
那么,可以“不逃”么?
筆者接觸了國內多個“鞋都”所在城市的行業管理部門和一些“訂牌”客戶,在他們看來,“不逃”當然是完全可以的,畢竟國內鞋業產業成熟,產業配套鏈完整,工人(尤其一線熟練工)素質高,如果一方面能實現“機器換人”,減少勞動力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負擔壓力,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產品在“食物鏈”中地位,變“以量取勝”為“以質取勝”,逐步扭轉對“貼牌”訂貨的依賴,走中高端化和自主品牌路線,并充分發掘國內和新興市場潛力,柳暗花明是大有希望的。
對許多國內鞋企投資者而言,更現實的“出逃目的地”首推柬埔寨、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其次則是非洲國家。
上述東南亞、南亞國家勞動力充足且便宜,擁有一定的鞋業基礎,且作為發展中國家渴望從中國產業升級、轉移中受益,對接納中國“鞋老板”投資、設廠,政府層面較為歡迎(不過一些工團組織往往有不同意見)。在這些國家建廠,中國“鞋老板”完全可以沿用在國內用慣的一套,適應期會較短。
但“逃往南亞、東南亞”無助于企業升級換代,且這些國家法制往往不夠健全,身在“客場”諸多不便,會給經營、管理帶來不少負擔。過高的勞動強度和過苛的安全生產環境,也常常成為外遷中國鞋企的“命門”。
最大的隱患是市場:美國對東南亞、南亞鞋類進口同樣十分警惕,“組合拳”層出不窮,中國“鞋老板”們在本土遇到的問題,在新地方同樣會遇到,當前固可借成本紅利對沖,但長此以往,如今在國內上演的一幕,恐怕又會在異國他鄉重演一遍。
非洲勞動力價格更低,但一些硬軟件條件比東南亞更差(如很多地方用電難以保證,勞動力素質更低且不習慣集約化管理,等等),中國鞋企、“鞋老板”在當地需要一定時間和代價,才能適應“水土”。但美國和非洲間簽署了《非洲增長與機遇法案》(A G O A ),根據這項法案,多達460種的非洲本土產品向美國出口,可豁免配額和關稅,這顯然為包括鞋類在內的中國企業,開了一扇充滿希望的“方便之門”———就更不用說非洲本就是中國鞋重要市場之一了。
“逃往非洲”最大的風險是“距離風險”:那里太遠,太陌生,如果預調研不充分,弄不好就會血本無歸。
說一千道一萬,面對升級、轉型和種種瓶頸,處于發展十字路口的鞋企不論“留守”或“外逃”,都需要做好充分調查、準備。真正需要逃出的不是原產地,而是經營、發展的困境,走也好、留也罷,活路只會留給準備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