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跡形成大“揭秘”
第二講 縫紉線跡 如何形成的?
第一講我們介紹了縫制機械的用途和分類,其中有一類設備為縫紉設備,其功能是通過針、線在縫料上形成相應的線跡,把縫料縫合在一起。
讓我們來看一下都有些什么線跡,從線跡形成的大的方面講,有兩類線跡。
一類是鎖式線跡:
鎖式線跡是指通過帶面線的機針上下直線運動和帶底線的梭子的擺動(擺梭)或旋轉(旋梭)準確的運動配合實現的。
一類是鏈式線跡:
鏈式線跡是指通過帶線機針(直針、彎針)或通過帶線機針與不帶線的旋轉線鉤的轉動配合形成的線跡。
現舉雙線鎖式線跡和三線包縫鏈式線跡為例加以說明。
1、雙線鎖式線跡(圖1)是指由底線和面線在面料上鎖套而成的線跡。這種線跡的特點是結構簡單、堅固,線跡不易脫散,用線量少,正反面線跡完全一樣;其缺點是彈性差,抵抗拉伸能力較小,容易被拉斷,此外梭體容量較小,生產中要經常換底線。這種線跡仍是當前服裝生產使用最為廣泛的基本線跡,平縫機、曲折縫、平頭鎖眼機、套結機均屬此種類型。
2、三線包縫線跡是由一根直針和兩根帶線彎針的運動配合,使三根縫線相互循環穿套在縫料的邊緣而形成的。
接下來,我們采用圖示的方法,簡明扼要地直觀了解一下雙線鎖式線跡的形成方法。圖2是擺梭形成鎖式線跡的過程。圖3是旋梭形成鎖式線跡的過程。圖4是三線包縫鏈式線跡的形成過程。
擺梭形成鎖式線跡的過程說明:
(1)如圖2(a)所示,機針帶面線穿刺縫料運動到下死點位置后回升,由于縫料對機針淺槽一側縫線的摩擦,面線不能順利隨針上升,被滯留在縫料下方,在機針回升2~2.5mm時,滯留的面線形成最佳形態的線環,并隨即被向右轉動的擺梭梭尖鉤住,線環被拉長擴大,從擺梭與擺梭托的間隙中滑入梭尖根部。
(2)擺梭繼續向右轉動,梭根推動線環繞過擺梭 并接近擺梭的下回轉點〔圖2(b)〕。
(3)挑線桿向上運動,拉動線環從擺梭翼上脫出,套住底線,與此同時,擺梭反轉;擺梭托與擺梭在上方出現間隙,挑線桿將面線和被套住的底線從此間隙抽出,線跡開始收緊〔圖2(C)〕。
隨后擺梭返回到起始位置,挑線桿收緊線跡,使交織點位于縫料中央,送布牙推送縫料完成一個針距。
旋梭形成鎖式線跡的過程說明:
(1)圖3(a)所示,機針帶著縫線穿過縫料運動至最低位置后回升約2mm時形成最佳線環,旋梭旋轉鉤住線環并拉長擴大。
(2)圖3(b)所示,機針上升,旋梭繼續轉動擴大線環,挑線桿向下運動供應擴大線環所需要的面線。
(3)圖3(c)、(d)所示,梭尖帶面線環繞過梭軸中心時,挑線桿迅速上升拉動面線,使線環從旋梭上滑落并與底線交織。
(4)圖3(e)所示,機針上升至最高點二次下降,挑線桿繼續上升抽緊線跡,使面、底線交織于縫料中央,送布牙推送縫料完成一個針距,其間旋梭正在轉第二圈(空轉),大約在機針重返最低位置時轉完第二圈。
三線包縫鏈式線跡的形成過程說明:
(1)直針1帶面線A穿過縫料,從最低位置回升,形成直針線環。小彎針2帶線C從左向右穿入直針線環(圖4(a)、(b))。
(2)直針退出縫料,直針線環被繼續向右擺動的小彎針拉長,同時,大彎針3帶線B沿圖示方向向左上方擺動,穿入小彎針線,與小彎針形成三角線環(圖4(c))。
(3)送布牙將縫料推送一個針距后,直針再次下降,此時大彎針已運動至左上方極限位置并開始回退,直針下降首先刺入大彎針線環中再刺入縫料(圖4(d))。
(4)大、小彎針同時向相反方向運動,大彎針線留在直針上,大、小彎針脫下各自穿套的線環,三線分別交織。直針繼續下降,收緊了直針線,大小彎針線分別被各自的收線器抽緊,形成三線包縫線跡(圖4(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