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產能”讓服裝生產淡季不淡
通過互聯網平臺,工廠分享生產線空檔期,以實現企業閑置資源的高效利用,一種“分享產能”“共享工廠”的新型生產模式在全國各地逐漸興起。
“以前,夏裝款式早已完工,秋冬裝的訂單還沒開始,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我們傳統服裝加工廠最難熬的日子。”浙江桐鄉百純羊絨制品工廠負責人王振波說。
王振波給記者做了一道計算題,他的工廠滿負荷一天能生產2000件衣服,如果生產線一天生產低于500件,就會虧損。然而以前到了夏季便進入“空檔期”,一個月算上支付工人工錢需虧損20多萬元,而且全年生產線空閑的時間前后加起來將近半年時間。
浙江桐鄉擁有多家毛衫制造企業。然而,近日記者走進當地多家羊絨制品工廠看到,在車間里,忙碌的景象讓人感受不到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淡季,生產線上,當季的服裝和秋冬新品都已經在緊鑼密鼓地趕工了。“我們一條生產線可以加工好多個品牌,跟以前完全不同了。”王振波說。
2014年,王振波的工廠成為當地第一家接入了互聯網的工廠。加入1688的淘工廠平臺之后,他的工廠為小型網店加工毛衣,訂單很快便應接不暇。王振波把淡季做到扭虧為盈,隨后當地不少工廠也接入互聯網讓淡季不淡。
“剛開始做的時候確實有點懷疑,與以前做線下品牌制衣不同,淘寶、天貓等商家的訂單都是小單,版型都是設計圖拍照過來,一批就只有20-30件。”王振波說,不過后來發現,這種訂單有一個特點就是一些款式衣服3天左右能返工幾百件。
王振波說,機器開機率以前約60%,通過做線上的小訂單以后,機器的開工率基本上都達到90%以上。
嘗到甜頭的王振波,又在平臺上和周邊9家企業抱團發展,成立了“虛擬聯合工廠”,統一接單,集中打樣,再按照每家工廠的生產情況分配單量。接到無法消化的訂單,共享給其他訂單匱乏的工廠,僅去年工廠交易額已經突破了1200萬元。
“我們實行‘誰的機器在空閑、誰有檔期、誰去做’模式,還可以避免延期交貨的問題。”桐鄉市銘宸服飾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志強說,他的工廠也是“虛擬聯合工廠”的一員。
據阿里巴巴集團旗下1688淘工廠平臺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經有1.5萬家服裝工廠開始轉變生產方式,覆蓋了全國16個省份。
浙江大學互聯網金融分院院長金雪軍說,制造企業正在用Made In Internet的方式推動供給側改革,通過互聯網和數據的賦能,促進傳統制造業的生產方式進行升級。
在王振波、黃志強等企業家看來,定制化、小單化是未來的趨勢。“近幾年,我們明顯地感覺到市場的變化,做設計、個性化產品越來越多,反映在工廠生產的小單也會越來越多。對我們企業來講,一定要適應這種模式。”王振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