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逐步成為中東紡織服裝生產基地
隨著中國廉價勞動力的消減,電費、水費等生產成本的上升,以及越來越嚴格的環境管制,目前大部分“中國制造”正向非洲開始大遷徙,這也是中國對外投資的下一個階段——投資制造業。
而之所以選擇非洲,一是因為當地有龐大的廉價勞動力。雖然目前非洲當地職員的操作熟練度和生產效率較低,據世界銀行稱,他們的生產效率只有中國工人的一半,但是當地人的工資只是中國當地職員的1/10。企業可以用更多的雇傭人數來彌補生產效率的差距,例如位于南非開普敦的中國家電企業海信也是雇傭了兩倍以上的職員來達成生產目標。
二是因為可以借“非洲制造”之名,繞開美國和歐洲等國家為牽制中國給制定的各種規制,目前已有中國廠商將非洲生產基地作為歐洲和北美的銷售基地。
三是非洲不僅可以成為生產者,而且還有成為消費者的潛質。全世界發展迅速的10個國家中6個國家都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增長率也將超過10%。而且這里人口眾多。尼日利亞人口為1.7億人,埃塞俄比亞為9600萬人。根據報道,中國服裝出口企業將裝滿服裝的集裝箱出口到埃塞俄比亞,結果在兩周內就銷售一空。與此同時,由于非洲國家的經濟活動人口的近80%都在從事第一產業,已具備開展勞動集約型制造業的條件。
事實上,非洲市場如同三十年前的中國,其渴望外資投資,積極促進國家的發展,以實現當地產業結構的改善。雖然,近段時間出現了非洲在華的私人企業家、國有企業員工的回流,以及近一兩年來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同比下降的現象。但是從中長期來看,在中非互惠互利的模式下,“中國制造”的大遷移還是會繼續進行下去,非洲將逐步成為新的制造基地和消費市場。
埃塞俄比亞汽車依賴進口,埃塞通過吉布提港口進口各種商品,汽車,服裝等。在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企業中,有中舜水泥、長城包裝材料、力帆汽車、東方紡紗與印染公司等。力帆集團創建埃塞俄比亞汽車品牌,通過散件組裝生產而把整車銷售到埃塞俄比亞市場。
紡織服裝是埃塞俄比亞工業發展戰略少數商品之一,埃塞俄比亞國有紡織服裝企業效率不高,而且勞動力成本較低,在埃塞俄比亞的服裝采購企業,工人平均工資僅約50美元,遠低于肯尼亞、孟加拉國、越南等國家。在人口1億人的埃塞俄比亞,基礎設施發展與卡車運輸因素,使得埃塞俄比亞有潛力成為中東市場服裝采購中心。
埃塞俄比亞的汽車、服裝通過吉布提港口進入,經過德雷達瓦、米埃索,達到亞地斯阿貝巴等地區,埃塞俄比亞市場需要歐美亞市場進口來推動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從纖維面料進口到服裝制造,滿足市場需求。大多企業生產仍然是外來,埃塞俄比亞通過吸引零售商來推動生產。
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紡織行業在全球普及發展已轉向亞洲市場,紡織服裝成本增長下,企業尋找新商機,東非是一個潛在的投資目的地,全球價值鏈為發展中國國家提供機會,服裝生產不再以廉價勞動為主,切割與縫紉作業越來越機器化智能化,埃塞俄比亞的紡織行業迎來增長機會。
通過工業園區建立制造基地,埃塞俄比亞1939年建立第一家紡織企業,2003年紡織服裝商協會建立,埃塞俄比亞也將成為非洲紡織服裝市場的樞紐,埃塞俄比亞氣候與土壤環境適合種植棉花,有較大的棉花栽培市場潛力。埃塞俄比亞提供較為便宜的環保水電供應,勞動力成本高于非洲平均水平。
亞洲企業與埃塞俄比亞市場,亞洲紡織服裝企業與埃塞俄比亞企業合作,不僅推動技術合作,推動埃塞俄比亞紡織服裝業發展,也有助于本國紡織服裝出口到非洲以中東更廣闊的市場,埃塞俄比亞需要引入技術,原材料,而亞洲紡織服裝企業也或迎來埃塞俄比亞非洲中東市場出口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