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國字號”研發機構 鞋服千億產業謀“突圍”
為了進一步促進科研技術成果對接,昨日下午,由晉江市人民政府主辦,晉江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晉江分院)(簡稱中皮院)、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海西分院)(簡稱中紡院)聯合承辦,中共晉江市委統戰部、共青團晉江市委員會、晉江市發展和改革局、晉江市科技和知識產權局、晉江市金融工作局和晉江市三創園辦等單位共同協辦的晉江市第二期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對接會在三創園創客大街路演大廳里舉行。市領導莊天懷出席活動。
含鉻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個性化定制鞋墊、木棉纖維制品……此次,中皮院和中紡院合計帶來20多個技術成果和項目,與現場幾十家企業進行對接。
環保產能雙豐收
現場,如鋒鞋業、邦尼生物科技、峰安皮業與中紡院分別就雙弓彈跳鞋及檢測標準和檢測設備的研發、個性化定制鞋墊及其快速成型設備研發以及制革企業含鉻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技術簽署技術對接。
“政府搭建這樣產學研的平臺,讓企業可以直接與國字號的研發機構進行對接,對于助推企業轉型升級有很大的幫助。”峰安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榮輝是產學研項目的支持者,也是一路的踐行者。
峰安皮業通過與中皮院進行深入的項目合作,在鉻液處理上取得了環保和產能的雙效益。合作之前,峰安的鉻液處理采取的是達標排放的方式。然而,通過中皮院《制革企業含鉻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技術》的處理,廢水中90%的鉻可以回收再利用。
陳榮輝告訴記者,鉻是一種重金屬,其分配給企業的總量也是受控的。受制于此,企業的產能往往無法提高。然而,進行技術提升后,回收后的鉻液可以持續再利用,產能提高的同時,每年還可以為企業節省一百多萬的費用支出。
新材料撬動新市場
通過與中皮院的合作,晉江不少制鞋和制皮企業,在制鞋工業和原材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與此同時,中紡院與晉江企業的合作也在有條不絮地進行,用新材料撬開新市場成為一大趨勢。
在本次對接會上,鳳竹紡織、思源織造、九牧王分別與中紡院在“錦滌皮芯中彈性纖維在秋冬款運動套裝面料的開發及應用”、“麻仿生纖維及其面料的研制及產業化”、“紡織新材料方面開展全面技術合作”展開深入合作。
借助與中紡院的項目合作,得益于對中高端校服新面料的開發和運用,鳳竹紡織成功領跑國內校服市場。
福建鳳竹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副經理樊蓉告訴記者,以前,鳳竹紡織有一塊業務,主要為校園面料做印染,利潤低的同時配合起來較為復雜。現如今,鳳竹與中紡院進行合作,開發出面向中高端市場的校服面料。
“由于新技術的排他性,鳳竹借此切入中高端校園面料市場,并引領整個行業發展。與此同時,由于紡織和印染環節均由鳳竹獨立完成,也實現生產工藝的利潤提升。”樊蓉坦言,通過產學研項目的合作,有利于企業擺脫同質化和低價競爭,實現產品差異化轉型。
是研發平臺更是資源整合平臺
無論是中紡院還是中皮院,他們不僅代表著“國字”號的技術研發平臺,還是資源整合平臺。
“我們和企業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可以和企業實施技術合作,共同研發新產品,也可以將我們的科研成果轉讓給企業實施。當然,企業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委托我們做產品的科技研發。”中皮院副院長、高級工程師王文琪表示,目前中皮院已經和百家鞋企建立了合作關系,取得了不少成果。
王文琪坦言,中皮院現今的定位已經不單純是一家科研機構,它更像是一個全球資源整合平臺,為晉江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人才等全方位的資源。
比如說,皮研院推廣的制革鉻鞣廢液全循環利用技術項目已在晉江的多家皮革企業使用,每家企業每年可少產生600多噸危險廢棄物,節約成本300多萬元。
晉江市副市長莊天懷談到:“目前,我市仍然存在科研平臺與制造企業、投資者還不能完全無縫對接的問題,有的項目找不到資金,有的資金找不到項目,企業需求和科研成果匹配等問題。針對這些情況,我市重點從搭建平臺、設立基金、促進對接3個方面完善服務體系,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成功的關鍵在于企業與科研機構的交流溝通,一方面企業要及時提出需求方向,另一方面科研機構為企業量身打造技術方案,縮短產業適用技術的轉化周期。”
“中科院、中皮院、中紡院等分支機構先后與我市企業合作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超百個;全市科研平臺共承擔國家級重大科技項目10個,省級重大科技項目21個。我市將繼續組織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對接專場,常態化開展對接活動,針對晉江產業特點,邀請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來晉舉辦技術對接活動,打造“永不落幕”的高新技術對接平臺。”晉江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郭浪滔說,作為此次活動的承辦單位,他們將繼續促成項目對接會及交流會的常態化舉行。
會后,企業根據技術需求與中皮院、中紡院專家分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