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機企業海外建廠的利弊分析
全球經濟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中國企業面臨的大環境,它給世界各國都帶來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中國適應這種趨勢與世界經濟接軌全面登上世界經濟舞臺,這使中國企業既增加了走向國際市場的機遇同時又面臨著更大的挑戰。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必須適應客觀環境積極進入國際市場主動參與國際競爭,以縮小與國際先進國家的差距。縫制機械行業企業作為中國制造業的一部分,也在積極地適應客觀經濟環境和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縫機企業選擇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以便更深入地參與國際競爭,如上工、標準、杰克、川田等縫機企業紛紛以各自的方式在海外建立生產基地。其中川田在三年前應烏茲別克斯坦政府的投資邀請,于2015年5月在烏茲別克斯坦開辦了川田分公司,與當地及周邊中亞國家的服裝企業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海外建廠對企業來說,無疑是一個投資行為,而這個投資行為的最終落實是需要有方方面面的權衡利弊和慎重考慮的。
海外建廠的利
樂觀地看,中國縫機企業到海外建廠,可以使我國縫機出口的許多問題迎刃而解,具有明顯的有利之處。比如以下三點:
1.以外供外,產能供應海外市場
目前有外貿業務的國內縫機企業都是走以國內資源供應國外市場的路,但經過多年發展后,這一方式碰到了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的瓶頸。眼下只有走出去從單純將國內生產基地生產的產品賣到國內外,到海外開廠,通過轉型充分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市場的同時,將國外的人才、土地、能源等資源也為我所用,實現“以外供外”的盈利模式,為企業的持續發展尋找新的出路。
2.成本優勢
在國內建廠的成本優勢慢慢在改變,雖國內開廠仍很有優勢,如投資環境更熟悉,但中國制造成本也在上升。到國外開廠,有許多國內沒有的優勢,比如土地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關稅、財稅優惠政策、健全的政府培訓政策等方面,再加上近年來國內人工成本不斷攀升,所以中國生產的產品出口到海外,成本也許并不比海外本土生產低。
3.為海外客戶提供增值服務
國內縫機出口之后,海外的售后服務一直是困擾縫機銷售的一大難點。與國際大企業相比,國內許多企業的銷售服務網絡小、資金少,無法委托國外大公司進行全權代理。在當地建廠后,這些問題將全部都能解決,可以加快我國縫機企業在海外的銷售和售后服務體系建設進程。同時,在海外建廠之后,能夠配套相應的產品研發、市場調查等部門,更好地生產出適合當地情況、符合該國市場需求的縫機產品,有利于更好地打開市場。
海外建廠的弊
凡事有利則有弊,分析了海外建廠的有利之處后,接著來看看不利之處。
首先,走出去的企業必須對應不同的市場作出不同的調整。在全球化的國際世界,競爭激烈的地方沒有運氣和捷徑,有公司盈利就會有公司虧損。究竟如何才能在海外站穩腳根是必須思考的一大問題。
其次,如果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建廠,國內企業將失去國內市場相對低廉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又缺乏產品規模效應,勢必導致競爭力不強。
再次,技術壁壘問題。在海外,技術認證非常繁瑣,耗費人力和時間,有些國家的要求是一個部件一個部件地認證。而且隨著近兩年國內縫機出口的增多,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對中國企業設防。這種隱形的壁壘比明確的技術壁壘更棘手。
基于以上情況,一些縫機企業多會選擇不發達或者落后的國家作為突破口,這樣做可以“避重就輕”,但是,光靠成本優勢和占據跨國企業尚未涉獵的低端市場縫隙以取得短期的利潤回報,會對剛剛走出去的中國縫機企業造成不良的先入為主的印象。
企業招工難,有單沒人做,這個已經是縫機行業里面的常態,到人口密集、成本低廉的海外建廠確實能緩解這一壓力,但是因為海外和中國在文化上有一定差距,特別是東南亞地方,如果工作一星期工資夠用一兩個月,便可能只工作一星期就辭職,等錢花光了后才會繼續工作,所以雖然東南亞的政策非常好,但是由于工人的流動性太大,投入的心力和資金有時還超過國內,最后得不償失,還不如不出去,留在國內更劃算。
海外建廠的啟示
海外建廠生產、營銷是國際化的重要形式,其意義不僅僅是海外建廠,而是通過海外建廠來進行資源整合、資源配置以及全球供應鏈管控的模式,在現有的基礎上把海外某個地域的資源和人才吸引到中國的企業中來。那么,縫機企業海外建廠有哪些啟示呢?
1.海外建廠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出口產品開拓海外市場打知名度;第二步按照先有市場后建工廠的原則,當銷售達到盈虧平衡點時,在海外投資建廠打信譽度;第三步按照本土化方針實行本土化發展戰略打美譽度。當然這不是必要的過程,但要有底氣走出國門還是需要一定的積累的。
2.對外投資建廠如何規避或控制投資風險,這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投資項目的風險評估和控制是關系到投資成敗的重要環節,如何識別和評價投資項目的風險,并通過有效手段來降低或消除風險,把可能造成的損失降低至最低。
3.海外工廠的選址直接關系到公司整個生產網絡的運營能力和競爭優勢。選址決策是企業決定在海外建立工廠之后的首要問題。中國制造企業在海外的工廠選址決策主要是為了越過貿易壁壘、即時反饋需求信息、延長產品壽命周期、提高成本競爭力和改進顧客服務。在一些合理的假設基礎上對國際生產中的采購、生產和銷售各個模塊,分析成本、需求、關稅和匯率變動對工廠選址結果的影響,分析它們在海外工廠選址決策中的重要性。
4.“走出去”戰略實施上,除了規避或控制投資風險與選址,還應重點解決好人力資源規劃、資金來源和財務管理、風險規避和控制問題,國外的外資政策以及對社會福利和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
5.“走出去”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到發達國家投資,彌補我國國際化品牌和銷售渠道不足的劣勢,另一種是到發展中國家投資建廠,既有助于行業的產業升級,又可以規避貿易壁壘和區域集團化,贏得更大范圍、更廣領域的發展空間。進入發達國家的戰略以跨國并購、跨國聯盟為主。走入發展中國家的戰略以海外投資建廠為主,采用漸進式推進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