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智慧縫制專家談(之一)
智慧縫制是縫制機械發展的必由之路,所涉及的技術和知識非常多,其應用對象及形式也極其廣泛。何為智慧縫制,如何才能實現智慧縫制,迄今行業尚在摸索之中。
然時不我待,當下行業正處于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面對不斷變化的個性化需求,急需加快智慧縫制賦能的共識,并以持續創新精神和勇敢的跨界探索,成為智慧縫制的創新者、賦能者,智慧縫制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的實踐者、探索者,共同為行業可持續發展賦予活力,貢獻能量。
恰逢中國縫制機械行業大會即將召開,協會圍繞“賦能智能縫制”的大會主題,甄選產業鏈上下游專家展開論述,現將部分觀點進行梳理,以饗讀者。
吳海宏
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近兩年縫制設備制造業和其他制造產業一樣,出現終端市場需求疲軟、發展增速放緩的情況。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后危機時代,“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總體發展思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已經是行業普遍共識。
作為行業電控領域的領軍企業,大豪認為,未來縫制機械的創新,以及“智慧縫制”的實現,電控將成為至關重要的一環。有鑒于此,大豪依照“智慧縫制”的主體發展思路,致力于構建縫制設備云服務平臺,實現“線上云設計平臺+線下體驗店+云工廠=極具創意的個性化商品”的創新商業模式實踐,推出了DH-NET網絡智能工廠管理系統,同時在提升縫制設備智能化層面,推出了智能集成一體化縫制設備電控系統。
可以預見,未來的制造加工業不再是密集的工人、龐大的生產規模,而是人、機器、數據的互聯,結合各種信息技術進行數字化的柔性制造。大豪通過縫制設備加工業和互聯網信息產業結合,開創服裝創意應用服務產業,實現傳統制造業向信息服務業的延伸。最終在縫制加工行業領域,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發展模式。
朱寅
西安標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從縫制機械行業實際來看,當前行業正處于自動化向智能化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各類智能化技術如機器人、自動圖像、語音識別等正被快速應用,并形成了眾多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功能的智能化縫機新產品及相關新型生產服務模式。這些智能化新產品和解決方案日益成為行業發展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
從國際來看,加快發展智慧縫制技術,重塑并打造我國制造業競爭新優勢,亦是搶占國際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戰略選擇,對實現行業強國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具體來分析,“智慧縫制”帶來的變化,首先體現在工序層面,針對下游用戶在縫制生產流程中產生的工藝合理、減少浪費、快速響應、提質可控、減員增效等諸多共性訴求,從CISMA2017各企業的展品看,基本都在向著這個范疇進行努力。但應該清醒地看到,距離“智慧縫制”的目標仍需經歷一定的過程。
其次是縫制設備本身。“智慧”的基礎,是設備可以根據生產需求的不同,進行自學習、自調整、自匹配,真正實現“去人工”。以標準威騰和6930兩款產品為例,已基本實現通過前期積累(不同縫料、不同厚度、不同針距、不同工序等縫制的過程),進行數據存儲和記憶,這可以看做是設備自學習過程。通過學習足夠數據后,設備就不再需要人為調整和設置,而是通過智能識別,自行生成參數設置,智能匹配完成生產。
目前,行業在單機自動化、單元自動化層面,取得了很大突破,奠定了實現“智慧縫制”的基礎。只有設備自動化更加穩定、可靠,才能確保縫制質量,才可以產生有效的數據,支撐物聯網對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和分析,最終形成物聯網技術與“智慧縫制”同步進行的閉環循環體系:生產數據采集→智能分析→生成結果→指導生產,從而將下游生產模式從原有的人工主導,轉變為設備主導,重塑產業生態,打造更具競爭力和適應力的柔性生產模式。
值得行業同仁注意的是,“智慧縫制”帶來的不僅是產業鏈生產模式的革新,對行業既有的服務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對廠商之間的“大協同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驗:由渠道為主轉為廠家為主,由銷售設備向整廠規劃轉變,由傳統售后服務向增值服務轉型。此外,“智慧縫制”需要企業跳出傳統思維、拓寬眼界,更多的引入和借力軟件開發、系統編程、設備通訊、光電子感應等外行業資源,形成以縫制設備生產企業為主導的資源集成和整合。
林雪平
浙江美機縫紉機有限公司董事長
如果用德國工業4.0的理念來看,智慧縫制是縫制技術(產品)的4.0,是全流程物聯技術在行業廣泛融合、應用的結果,是被行業及產業鏈上下游廣泛認同的發展方向。智慧縫制將引領行業實現新的發展,加速行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通過“兩化融合”帶來縫制設備產品的新品類、新物種,打開全新的市場空間和需求藍海。
但從行業當前的實際情況分析,縫制設備產品架構中不僅有自動化的縫制產品(3.0),同時還并存著純機械類單機(1.0),電腦單機(2.0),從市場層級來分析,常規單機類產品的市場仍在,因此行業整體規模仍會進一步增加。智慧縫制(4.0)目標的實現是需要循序漸進的,在此過程中,企業既要有發展的緊迫感,也不能急功近利。
智慧縫制屬于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全新概念和模式,對產業鏈上下游也必然會帶來新的影響,這些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對于中國縫制機械產業,智慧縫制增加了“彎道超車”的可能性。尤其近年來,中國縫企在設備的自動化、集成化層面加大了研發和創新,通過高新技術的應用和融合,設備性能得到豐富,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這一點在中高端市場和發達國家市場中尤為明顯。
對于下游用戶產業,智慧縫制的出現,針對性地解決了很多共性的痛點和瓶頸:第一,通過設備紅利替代人口紅利,改變甚至重塑了下游產業的舊有業態,帶來了更多的流程模式選擇和工藝創新組合,極大程度上支撐了下游產業的轉型升級;第二,減員、增效、提質、環保等效果的集成,提升了下游產業生產率和整體生產品質。
作為智慧縫制的倡導者和踐行者,美機積極融入智慧縫制的新時代潮流,不僅塑造出以子公司翰德利為主打的自動化設備品牌,更在傳統的三機領域取得了明顯進展,成功入選中國服裝智造聯盟。未來,美機將在不斷強化自身既有設備品類的同時,適時引進或并購國外先進自動化技術,以更開放的心態和更具競爭力的環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和伙伴,共同助力智慧縫制事業。
秦倉法
上海鮑麥克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自動化技術如今已經進入萬物互聯、高度智能的新格局,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工業創新浪潮。當“智慧”遇到“縫制”,縫制設備行業也迎來了智能技術發展的春天。
“智慧縫制”給縫制設備行業帶來了新機遇,同時也促進制衣企業的轉型升級,可快速實現市場信息傳遞、客戶反饋和加工制作——“智慧”型縫制設備將越來越多的代替人工,加工效率將顯著提升,整個服裝產業全部智能化之后,個性化定制到生產單位,將極大的節約社會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最終實現技術紅利代替人口紅利的進程。
為推動縫制設備自動化與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新契機,塑造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搶占未來先進縫制設備生產技術制高點,“智慧縫制”已經刻不容緩。縫制設備要實現互通物聯,首先需要解決設備聯網問題,鮑麥克斯在CISMA2017期間展示的“智能制造云管理平臺”,正是對“智慧縫制”的試水:通過運用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云服務器和高效的遠程數控系統管理,實現縫制設備之間的物聯——整個流程實現信息化管理、電腦操作、智能生產,將資源、信息、物品和人進行互聯。
鮑麥克斯堅信:在行業二八分化加速的當下,只有智能化才能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助力中國民族縫企在行業洗牌中進“二”棄“八”。需要警醒的是,在此進程中,需要企業持之以恒的堅持和投入,時刻保持技術領先,才能獨占鰲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