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服裝制造商并不看好縫紉機器人
機器人的前進速度或許比人們擔心的慢一些:至少在新興市場的生產(chǎn)線上如此。
全球最大的服裝制造商晶苑集團(Crystal Group)正押注于人類勞動者而非自動化——該公司正試圖從馬莎(Marks and Spencer)、優(yōu)衣庫(Uniqlo)和H&M等客戶那里贏得更多合約。
晶苑集團最近在香港啟動首次公開發(fā)行(IPO),籌資4.9億美元。該集團表示,縫紉機器人在成本上可能競爭不過發(fā)展中國家的人類勞動者。該集團計劃在未來數(shù)年將孟加拉國和越南的員工數(shù)量每年增加逾10%。
晶苑集團行政總裁羅正亮(Andrew Lo)表示:“機器人真的很難處理柔軟面料。”在IPO后,羅氏家族持有該集團80%的股權。
他表示,由美國Softwear Automation研發(fā)的Sewbot縫紉機器人等創(chuàng)新很“有趣”,將攪動起一些波瀾。但他不認為處于初期階段的縫紉機器人在不久的未來能與低成本國家的人類勞動者競爭。
多數(shù)增長將來自孟加拉國和越南——為逃避全球最大服裝制造國、占全球服裝市場逾30%的中國迅速上漲的薪資,晶苑集團以及其他服裝制造商一直在將生產(chǎn)遷往這兩個國家。
晶苑集團在孟加拉國、柬埔寨、斯里蘭卡和越南的工廠已占到其銷售的三分之二左右,羅正亮預測,隨著該集團在其他低成本國家擴張,中國以外產(chǎn)量所占份額將繼續(xù)增加。
他表示,中國南方制造業(yè)中心的勞動力成本已超過每月700美元,是越南和孟加拉國平均月薪的兩倍多,這兩個國家的平均月薪分別為300至350美元和150至200美元。
根據(jù)市場研究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數(shù)據(jù),按產(chǎn)量計,晶苑集團去年是全球最大服裝制造商,不過該集團在這個高度分散的行業(yè)所占市場份額僅為0.4%。
去年,晶苑集團實現(xiàn)利潤1.45億美元,營業(yè)收入為18億美元。
這家總部位于香港的公司將利用此次IPO所籌資金,擴大其在孟加拉國和越南(該公司的兩個主要制造中心)的產(chǎn)能。
Softwear Automation首席執(zhí)行官帕拉尼斯瓦米拉詹(Palaniswamy Rajan)表示,僅就成本而言,他的公司生產(chǎn)的Sewbot機器人無法與孟加拉國等地方的人類勞動者競爭。這種機器人的開發(fā)得到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以及美國政府下屬的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資助。
但他補充稱,該行業(yè)的種種變化將讓他的機器人變得具有競爭力,因為快時尚零售商謀求縮短生產(chǎn)時間并讓制造地更靠近客戶。
Sewbot縫紉機器人
拉詹表示:“在孟加拉國使用自動化技術可能不是合理選擇,因為你仍需要運輸,但如果你在美國生產(chǎn),那么使用自動化技術就是更合理的選擇了,因為這樣一來就省去了(進口)稅,也省去了運輸,你更接近客戶,交貨時間更短。”
Softwear Automation計劃在未來12到18個月在美國推出首條自動化T恤生產(chǎn)線,然后將繼續(xù)進軍牛仔褲和襯衫等更復雜的產(chǎn)品。
拉詹表示,他的機器人具備處理柔軟面料的靈敏性和視覺化技能,但哪怕是制作一件簡單T恤,都需要10到20個不同步驟,要讓機器人完成這些步驟,工程師需要花時間編程,而需要70至80個步驟才能制作好的襯衫將是下一個挑戰(zhàn)。
盡管拉詹希望他剛剛創(chuàng)立的這家企業(yè)將幫助掀起一場機器人縫紉革命,但他承認,未來20年,自動化最多將占到全球產(chǎn)量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