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縫制技術展望(下)
- 2.高度數字化
傳統的高風險的大批量生產方式,在未來的服裝生產中不斷減少,個性化、多樣化的小批量生產將會越來越多,生產的柔性化程度會越來越高。這種多樣化、柔性化不僅體現在縫制花樣的變化上,還體現在面料種類、面料厚度、面線種類和線張力等的變化上。對于規模企業來說,面對這種頻繁的變化,如果都是依靠人工去調整縫紉機的一些零部件,那么不僅調試效率底下,調試準確性無法保證,不同臺機器、不同時間的調試一致性也都無法保證,于是縫紉質量的穩定性也就無法保證。
只有通過實現縫制設備的高度數字化,接收來自生產管理系統的有關于縫制對象的各項參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自動批量調整縫紉速度、縫紉花樣、抬壓腳高度、壓腳壓力、線張力、送布牙的運動軌跡、剪線時間,甚至是針梭配合等,才能實現最佳的縫紉性能和最穩定的產品質量。
要實現縫紉機的高度數字化,需要將傳統的機械傳動結構逐漸替代為由電機直接或間接驅動,這樣一來末端的執行機構的運動狀態和運動軌跡才能通過步進電機或伺服電機,由控制程序進行柔性控制,實現高度的自適應能力。這種縫紉機數字化的發展趨勢實際上已經在市場上有所體現,電子剪線、電子抬壓腳、電子夾線器等,很多技術都已經在市場上出現,有些甚至已經很成熟。
從總體上來看,目前對于各種單一機型,這種數字化的程度還不是很高,但可以預見在未來幾年中,會越來越多的出現自帶多種數字化驅動的縫紉機,從而成為未來服裝業智能化設備鏈中的新角色。
3.優秀的控制技術
要實現上述的高度數字化,有賴于優秀的多軸控制技術。這涉及到兩方面:
(1)控制的準確性
準確性即各個電機所控制的末端執行機構的運動軌跡是準確的,是能夠符合該機構運行的客觀規律的。如電子剪線技術,如果剪線電機在轉動過程中的轉角變化曲線與傳統的凸輪曲線存在很大的不符,那么動刀的運動規律可能就是不符合剪線時的必要規律的,就會導致剪不斷線或者剪線的穩定性比較低。又比如平縫機電子送料技術,送布牙軌跡的形狀和針距的大小,都是通過送布電機的轉角曲線的變化來控制的,準確的轉角變化曲線可以實現美觀的線跡,而錯誤的運動規律則會導致針距變小、起皺、斷針等一系列故障。
要實現控制的準確性,基礎研究將會扮演一個關鍵的角色。縫紉機基礎研究提供的運動學的機構軌跡、動力學的負載扭矩等,將為電控廠家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以實現一些機構的數字化改造,并實現良好的工作性能。因此縫紉機企業和電控廠商,都要對這個領域引起足夠的重視。
(2)控制的穩定性
一臺縫紉機的數字化程度越高,電機、傳感器的數量也就越多,電控軟硬件的技術要求、實現難度和可靠性要求也就越高。可以說,未來縫紉機的質量的比拼,主要將不再是機械零部件質量的比拼,而是電子元器件、電控軟硬件、系統算法和各種冗余設計水平的比拼,是系統的準確性與穩定性的比拼。因此在這波技術進步的浪潮中,廣大的電控廠家將扮演更大的角色,背負更加艱巨的使命。
4.成衣自動生產線將向更加智能化升級
服裝市場的個性化定制需求,不僅將促使單一的縫紉機向柔性化生產轉化,同樣也將使高度自動化和高效率的成衣自動生產線也向智能化、柔性化轉變。
目前市場上的大部分成衣自動生產線,其原型機的設計時間還是在十幾二十年前,甚至是三十年前。那個時候的互聯網技術比較初始,市場上的個性化定制的需求和呼聲也沒有現在這么高漲,成衣自動生產線的主要技術目標還是為了實現替代人工的高度自動化服裝生產,柔性化和智能化程度并不高,也不是主要的關注對象。對于不同型號的服裝生產,成衣自動生產線主要還是要依賴人工更換工裝夾具來實現。
隨著服裝行業生產和銷售方式的逐漸變化,成衣自動生產線也需要向智能化方向升級。在網絡化方面需要增加物聯網接口或者無線網絡模塊,而在加工方面,除了要實現上述的單臺縫紉機的數字化升級以外,由于成衣自動線還包含比較復雜的選料、送料、熨燙、裁剪等功能,因此這些額外的工藝步驟也需要實現一定的柔性化設計。
尤其是物料的輸送環節,即選料系統與送料系統,由于在個性化定制的生產環境中,服裝物料的種類與型號不是固定的,甚至會有很多,因此如何最有效率的進行物料篩選和柔性化運送,同時又能兼顧設備的成本和復雜程度,這會是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
四、漸進的過程和趕超的機會
服裝行業智能制造與個性化定制的未來可以預見,智能縫制技術的發展也是現在人們討論的熱門話題,但從國內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講,這將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
從產品開發的流程來看,新的技術在轉化為產品之前,需要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技術預研和開發的過程。國內縫紉機企業剛剛完成一波縫紉機的自動化升級,包括直驅一體、自動剪線、自動抬壓腳等,最近幾年也熱火朝天地開發能夠自動縫紉的模板機,大部分的研發精力還是在開發和完善縫紉機的自動化改造上。在縫紉機的高度數字化、智能化的研發方面,國內縫紉機企業還處在剛剛開始摸索的階段,技術儲備不夠充足。同時,對于電控廠家來說,這也是個新事物,涉及到很多新的課題、新的算法,同樣處于摸索階段??p紉機的數字化升級,也離不開基礎研究領域的相關知識,而這一直是國內縫紉機企業的弱項。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在智能縫制技術領域,整個行業內也還未出現一個成熟的集大成者,包括重機、兄弟、三菱等先進公司,他們也剛剛推出少數的幾款具有一定的智能縫制概念的縫紉機,國內企業對推出的新技術還處在研究、模仿、消化階段。
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縫紉機企業也有一個后發優勢,那就是由互聯網、云計算引領的信息化浪潮。中國互聯網技術和云計算技術,已經深入到每個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從規模還是成熟度來說,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在這種被“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天然包圍的技術環境中,中國的縫紉機企業具有更多的萬物互聯的經營意識,具有更多的智能化的成長土壤,因此在“智能制造”和“個性化定制”方面,可以為客戶提出并實現更多的這方面的需求。而滿足客戶的需求,才是產品開發流程的核心所在,也是產品競爭力的核心所在。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的智能化縫制技術是一個實現技術突破和趕超的好機會,中國的縫制企業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