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中國智慧工廠1.0(一)
為探索縫制機械行業發展的創新機制,凝聚行業各方力量,加快縫制技術創新及成果應用,由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發起的“中國智慧縫制工廠技術服務聯盟”籌建在即。那么,智慧工廠的內涵和定義究竟是什么?智慧工廠中,人會否被淘汰?能否繼續發揮作用?當前籌建智慧工廠企業普遍存在哪些誤區?亟待解決的問題又有哪些?
今日起,我們將陸續為大家奉送業內權威專家的論述和觀點,結合縫制機械行業現狀解析智慧工廠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背景下,企業如何做好自我定位?對智慧工廠未來發展趨勢要如何準確預判等等,敬請關注。
智慧工廠的內涵和定義2012年年中,科技自動化聯盟在國內率先推出“中國智慧工廠1.0”創新理念,提出以數據、信息、知識重塑核心競爭力,以科技自動化技術、信息通信技術、智能技術為手段,建設更加有競爭力的,更節能、環保、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制造業企業及其生態系統。
智慧工廠的范疇超越了制造車間和企業,擴展到生態系統,是以人為本的人本制造。
“我們所倡導的智慧工廠,既強調立足現狀,步步為營,又劍指高遠目標,兼收并蓄。”在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秘書長及創始人王健看來,智慧工廠是下一代更高效、更柔性、更綠色、更安全、更可持續和更具有競爭力的的制造業范式,輸出涵蓋了廣大的跨領域的專家網絡和豐富的知識集合。
今日看來,這些閃爍著智慧和人性光芒的理念仍然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性,作為一個國內自主定義的參照系,對于我們解讀和理解這幾年炙手可熱的工業4.0、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具有啟示性意義。
智慧工廠中人的定位
智慧工廠建設中人的價值問題,我們一直認可“人本”的思路,就是要以人為本。智慧工廠建設本身要符合人的要求、體現人的意志、滿足人的需求。進一步理解,就是“人”永遠是占據主導地位,不論智能化發展到何種程度,人的作用不會改變,人永遠是控制者。
再有,逐步實現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過程,使生產線上部分崗位逐漸由智能機器人或協作機器人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是體現了人的智慧物化為機器智慧的過程。
一方面先是設備的智能程度提升,同時為了協作效率設備會有主動的示教和培訓功能,能讓協作者更快的掌握操作的方法和技能。這個過程同時也提高了協作者的綜合素質。
另一方面操作者的素質的提高會進一步改進設備的協助和培訓效果,這兩種作用相互促進、互相支持,完成了人的智慧和機器智慧的同步提升。
即使一條生產線最終實現了全部自動化,這個互動的過程也不會停止。因為客戶的需求在變化,產品在變化,相應的人的支持就不可能停止。
TPET自動疊毛巾機
現在有很多的生產線在運作時,真的看不見太多的人工出現在現場,不論是有示范意義的西門子安貝格工廠,還是縫制機械行業中和鷹的不落地生產、TPET的自動疊毛巾機,其背后依然離不開大量的人機互動的過程。
人的智慧使智能制造逐步升級,智能制造反過來促進勞動者的素質提升,而不是淘汰。這是制造業智慧工廠未來發展的趨勢。
當然,如果一定要說淘汰也不是不可以,那就是制造業一定會淘汰那些拒絕學習和忽視了“人”的人。智慧工廠只會讓人越來越聰明,而不是讓人變成被機器控制的笨蛋,永遠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