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辦理出境貨物:“先出區后報關”便利企業通關
- 5月23日,國務院發布通知,要求各地做好自貿區第四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其中提到,要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及保稅物流中心逐步復制和推廣“先出區,后報關”的通關模式。
“先出區后報關”是指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及保稅物流中心采用區域通關一體化方式申報出境的貨物,允許出境貨物經主管海關核準后,依托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輔助系統制發核放單先出區,后在海關規定的時限內向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或者保稅物流中心主管海關或者貨物實際出境地海關辦理出境貨物申報手續的作業模式。
“過去我國通關手續繁雜,效率總體較低,‘先出區后報關’等通關一體化改革提高了企業通關效率,使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的體驗進一步改善和提升。”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有限公司多式聯運創新中心總監譚小平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先出區后報關’是在上海自貿區提出的‘先入區后報關’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經驗,二者一脈相承,只是在貨物的運輸方向上有所區別。”上海海關學院培訓部主任、世界海關組織認證專家張樹杰告訴記者,受企業了解程度和受惠程度等限制,自貿區的創新舉措一開始適用范圍較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效果的逐漸顯現,開始變成一項被廣泛推廣的經驗在各地予以復制,發揮以點帶面再推動全局的效果。
“無論是‘先出區后報關’還是‘先入區后報關’,都是一種前推后移式的海關監管方式,這樣的監管方式讓企業不被卡在物流關,不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運營,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企業的生產活動。”張樹杰說。
“在過去的通關實踐中,負責運輸的船只能在港口停泊,等所有的報關手續完成后才能運輸,而目前企業可以先運輸再辦理手續,這極大地節省了企業的時間和運輸成本。”北京睿庫貿易安全及便利化研究中心主任江小平形象地解釋了“先出區后報關”政策如何給企業帶來便利。
據了解,在“先出區后報關”的監管模式下,一方面,企業只需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輔助系統中申報出區,免除了申報報關數據、打印轉關單、施封等手續,通關的運輸車輛通過卡扣僅需6秒,申報手續明顯減少,通關時間大幅縮減。另一方面,使用社會車輛運輸替代了海關監管車輛,企業的運輸成本也顯著降低。“先出區后報關”模式在企業中大受歡迎。
值得注意的是,“先出區后報關”并不意味著政府忽略風險,放松監管。譚小平說,“政府應該在風險與效率之間做出平衡,目前電子化等創新型監管方式使得‘先出區后報關’過程中的風險完全可控。”
張樹杰表示,總體來說在貿易活動中出口比進口風險小一些,這是推廣“先出區后報關”經驗的基礎。除此之外,監管部門也采取了擔保等相應措施來避免風險,并且需要在對企業信用度進行考量的基礎上才會實行“先出區后報關”制度。
“各個自貿區都會發揮積極主動性,在經驗成熟的情況下再逐漸推廣,漸次開放。”張樹杰說,上海自貿區最先探索了“先入區后報關”的通關模式,各地自貿區在借鑒上海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了“先出區后報關”的監管模式。若給予各自貿區足夠的時間逐漸推廣,這些卓有成效的經驗能夠擴大適用范圍,在全國遍地開花,這次第四批自貿區經驗推廣一定能讓更多的企業在通關一體化改革中受惠。